第164章 麦种埋进龙骨土(2 / 3)

加入书签

/p>

他拿起笔,蘸饱墨汁,开始在奏本上书写起来。

然而,写着写着,他的笔尖却停了下来。

“不对,不能这样写!”

他摇了摇头,将写好的内容全部涂掉。

他意识到,如果他直接将李承乾的所作所为上报朝廷,朝廷肯定不会相信他,甚至会认为他是在妖言惑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必须换一种方式,才能让朝廷重视此事。

想到这里,他立刻将原奏本扔进火盆里,看着它一点一点地化为灰烬。

然后,他重新取出一份奏本,开始书写起来。

“若不收此技为官用,恐十年后,朝廷令不出长安。”

与此同时,崔知温也踏上了前往均州的道路。

在路过一个驿站时,他偶然听到两个落第的举子正在争论“农策是否该入科考”

的问题。

“农策乃是贱业,岂能与四书五经相提并论?”

一个举子不屑地说道。

“此言差矣!

民以食为天,农策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存亡,难道不应该受到重视吗?”

另一个举子反驳道。

两人争论不休,谁也不肯让步。

崔知温听到他们的争论,心中一动,悄然走了过去。

“两位先生,可否借一步说话?”

崔知温拱手说道。

两个举子见有人过来,停止了争论,疑惑地看着崔知温。

“敢问先生是……”

“在下崔知温,乃是一个……一个务农之人。”

崔知温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隐瞒自己的身份。

“原来是位农夫。”

一个举子轻蔑地笑了笑,“不知崔先生有何见教?”

崔知温没有理会他的轻蔑,而是从怀里掏出一个酒壶,倒了两杯酒,递给他们。

“两位先生,相逢即是有缘,不如以酒代茶,边喝边聊。”

两个举子见崔知温如此客气,也不好拒绝,便接过了酒杯,一饮而尽。

“不知崔先生想要和我们聊些什么?”

一个举子问道。

崔知温笑了笑,说道:“我想和两位先生聊聊……农策。”

听到“农策”

二字,两个举子再次争论起来。

崔知温也不阻止,只是默默地听着。

等他们争论得差不多了,崔知温才缓缓开口说道:“两位先生,你们可曾读过魏征魏大人所着的《新田令注疏》?”

“《新田令注疏》中有一句话,叫做‘深耕易耨,民之司命’,不知两位先生如何理解?”

崔知温问道。

两个举子沉思了片刻,都没有说话。

“如果我说,这句话可以解决天下的饥荒,两位先生相信吗?”

崔知温继续问道。

两个举子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惊讶。

“如果这句话真的可以解决天下的饥荒,为何不能考入科举呢?”

崔知温反问道。

两个举子沉默了。

崔知温见状,微微一笑,从怀里取出两本用手抄写的书册,递给他们。

“这两本是《农策策论》的手抄本,里面详细地论述了各种各样的农耕技术。

如果两位先生不嫌弃,就请收下吧。”

两个举子接过书册,翻开一看,顿时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

“崔先生大义,我等佩服!”

两个举子对着崔知温深深地鞠了一躬。

临别之际,崔知温又对他们说道:“两位先生虽然没有在朝廷中得到赏识,或许可以在民间成就一番事业。”

三日后,两个举子在邻县设了一个“农策讲席”

,专门向乡绅子弟讲解农耕技术。

消息传开,百余名乡绅子弟闻风而至,将讲席围得水泄不通。

更令人震惊的是,竟然有士人当场撕去《礼记》的页面,用《密植图》代替它贴在墙上。

与此同时,柳氏也带领着她的娘子军,坚守在龙骨洼的麦田里。

半个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龙骨洼,山洪暴,冲毁了田间的沟渠。

“不好!

山洪来了!”

一个娘子军惊呼道。

柳氏却显得十分镇定。

“大家不要慌!

快,把讲院的残木搬来,做成导流三角架,放在水口!”

柳氏指挥着众人。

娘子军们立刻行动起来,将讲院的残木搬来,做成一个个三角架,放在水口,引导洪水流向别处。

然后,柳氏又让人用麻袋装满石灰,布成一道“防蚀堤”

,防止洪水冲刷麦田。

然而,这仅仅是第一步。

柳氏又取来一些病死的麦根,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煮好的汁液拌入新种之中。

“这是‘抗毒引种法’,可以将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