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灯不是火是眼睛(2 / 3)

加入书签

p>

她要让这星星之火,燃遍整个大唐。

于是,她遣西市胡商之女阿兰娜入宫。

阿兰娜有一双巧手,更有一颗玲珑剔透的心。

她假扮成浣衣婢,在掖庭坊里,悄悄地组织了一场“铭名幡”

的行动。

她将那三百铁牌上的名录,抄写在细绢之上,然后,一针一线地绣上亡者的姓名。

每绣一个名字,她都会低声念诵着这个人的生平。

“韩十四的哥哥,原本是修钟楼的铜匠,手艺精湛,远近闻名……”

“赵元安的妻子,难产死于无医无药的贫民窟,一尸两命,凄惨无比……”

这些故事,就像是一把把尖刀,刺痛着掖庭坊里每一个宫女的心。

她们也是女人,她们也有着自己的悲欢离合。

她们或许没有能力改变什么,但她们可以用手中的针线,为那些无辜的亡灵,绣上一面铭幡。

三天后,七百面铭幡制成。

这些铭幡,被悄无声息地悬挂在掖庭坊的井栏之上。

当夜,宫女们围着井,轻声吟唱着一哀婉的歌谣。

“井底无光处,有人喊娘亲……”

歌声低沉而压抑,却充满了无尽的悲伤。

它像一阵无形的风,穿透了厚重的宫墙,飘入了戒备森严的太极殿。

就连李二身边那个久经世事的老宦官,听到这歌声,都忍不住掩面哽咽。

这歌声,不仅仅是对死者的哀悼,更是对生者的拷问。

孙思邈,这位医者仁心的御医,也加入了这场风暴之中。

他携带着一个古朴的木匣,秘密进入了东宫。

木匣之中,装着三十六张疫户亲笔画押的“米源证词”

这些证词,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源头——春明门丙字仓。

更有一名奄奄一息的老匠,在临终前用尽最后的力气,咬破手指,在墙上写下了五个血淋淋的大字——“高字狗,吃人骨!”

李承乾看着这些证词,眼神冰冷得如同寒冬的冰霜。

他命薛仁贵连夜将这些证词拓印成百份,没有送往政事堂,而是直接投递到了长安城的各个角落。

坊里正、市井茶肆、军营马厩……

一夜之间,整个长安城都传遍了“火井吞粮案”

的真相。

次日清晨,西市的说书人,已经将这个故事编成了评话,绘声绘色地讲述着。

孩童们在街头巷尾传唱着:“三百灯笼照黑井,一口霉饭杀千命!”

民怨沸腾,如火山般即将喷。

高士廉,这位老奸巨猾的开府仪同三司,终于察觉到了事情正在朝着不可控制的方向展。

他密令自己的心腹,前往城南废弃的窑厂,企图焚毁庚字号工程的最后一批底账——藏于陶瓮中的石灰记事板。

这些石灰记事板,记录着火井工程的每一笔开支,每一项物资的调动,甚至包括那些被活埋的工匠名单。

一旦这些底账被曝光,整个火井工程的真相,都将彻底暴露在阳光之下。

然而,高士廉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行动,早就被武媚娘洞悉。

韩十四的弟弟,早就在武媚娘的安排下,联合了十余名侥幸逃生的杂役,埋伏在了窑厂之外。

当窑厂燃起熊熊大火的时候,他们不顾一切地冲入了火场,从火海中抢出了三块相对完整的石板。

石板上,用古老的匠人文字,记录着每日消耗的粮食数量,以及那些被活埋的工匠名单。

其中一块石板上,竟然清晰地记录着这样一行字:“贞观十七年四月廿一,填门二次,存气者十七,赐灰水灭口。”

消息传出,整个长安城都彻底沸腾了。

就连禁军飞骑之中,都有人愤怒地砸毁了火政司的巡逻车。

人心思变,天下将倾。

长孙无忌,这位权倾朝野的司徒,国舅,终于坐不住了。

他深知,这场风暴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的稳定。

他必须采取断然措施,才能平息这场风波。

“去,将程务挺给本官找来。”

长孙无忌背对着门外说道。

黑暗中,无人知晓他下一步的计划,只知道,长安城,即将迎来一场更大的风暴。

“务挺,封锁东宫外围。”

程务挺,这位北衙禁军的扛把子,接到长孙无忌的密令,那叫一个“我的天哪”

封锁东宫?

这可是要掉脑袋的活儿!

但他知道,这位国舅爷,可是皇上身边的大红人,得罪不起啊。

一夜之间,东宫被围得像铁桶一般,蚊子都飞不进去。

长孙无忌心想,这下总算能把那边的消息给捂住了。

然而,第二天黎明,整个长安城都“郁闷”

了。

东宫角楼上,突然出现了一块巨大的白布,上面用鲜红的朱砂写着几个大字:“尔等封门,民灯已照宫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