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灰落的地方会长出新芽(2 / 3)

加入书签

沉默了。

他看着跪在地上的孙思邈,又看了看站在一旁的贫儿,心中思绪万千。

这件事,恐怕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

次日早朝。

百官齐聚太和殿,等待着皇帝的旨意。

李二面色平静地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位大臣,缓缓说道:“东宫试药堂,关系到百姓的性命安危,不可轻废。

朕决定,即日起,恢复东宫试药堂的运作,监药官改由太医院荐举。”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

所有人都明白,皇帝这是在向太子妥协。

长孙无忌站在朝班之,面色阴沉得可怕。

他没想到,李承乾竟然如此轻易地就扳回了一局。

他走到高履行身边,低声说道:“太子殿下,不,现在应该称他为储君殿下,真是不动刀兵,却让天子低头,可怕!”

高履行也是一脸震惊,他原本以为,李承乾这次肯定会栽个大跟头。

但他万万没想到,李承乾竟然能够如此轻易地化解危机,甚至还让皇帝做出了让步。

李承乾并未理会朝堂上的风云变幻。

他回到东宫,立刻召见了武媚娘。

书房内,烛光摇曳。

李承乾坐在书案前,神情专注地批阅着奏折。

武媚娘静静地站在一旁,目光落在李承乾的身上,心中思绪万千。

她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彻底失败了,再也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她万万没想到,李承乾竟然会再次召见她。

“你写的‘灯政巡察’,我改成了‘女医巡坊’。”

李承乾放下手中的奏折,将一卷文书推到武媚娘面前。

武媚娘拿起文书,仔细地阅读着。

只见上面详细地记录了女医巡坊的章程,包括巡坊的时间、地点、内容等等。

“每月初一,女官带药入巷,直报疫情。”

李承乾淡淡地说道,“这,就是你一直想要的,为百姓做实事的机会。”

武媚娘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她没想到,李承乾竟然会如此支持她的想法。

“你不是要留种?”

李承乾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微笑,“我给你土。”

武媚娘闻言,心头一震。

她知道,李承乾这句话的意思。

他这是在告诉她,他会给她提供机会,让她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徐惠主持场女医巡坊,她特意选择了西华坊作为巡坊的第一站。

西华坊是长安城内最贫困的区域之一,这里的百姓生活困苦,医疗条件极差,许多人因为生病而无钱医治,只能默默地等待死亡的降临。

徐惠带着一队女医官,走进了西华坊的街巷。

百姓们听说东宫派人来义诊,纷纷围了上来,将她们团团围住。

“是东宫的娘娘来了!”

“娘娘,求求你救救我的孩子吧!”

“娘娘,我家老头子病了好几天了,一直没有钱看大夫啊!”

百姓们七嘴八舌地诉说着自己的苦难,场面一片混乱。

徐惠连忙示意女医官们维持秩序,然后开始为百姓们诊治。

她仔细地询问着每一位病人的病情,认真地为他们把脉、开药方。

就在这时,一位老妇人挤出了人群,她颤颤巍巍地走到徐惠面前,跪倒在地,高高地举起一包药,说道:“提灯娘救过我儿!

提灯娘救过我儿啊!”

徐惠闻言一愣,连忙扶起老妇人,问道:“提灯娘?你是说谁?”

老妇人指着徐惠手中的药包,激动地说道:“就是这种药,一个月前,一个提着灯笼的娘子给了我这种药,救了我的儿子!

我一直想当面感谢她,可是却一直没有机会啊!”

徐惠怔住了。

她从未听说过什么“提灯娘”

,也不知道这种药的来历。

她回到东宫后,立刻来到了灯政房,想要查清楚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她仔细地翻阅着灯政房的档案,但却一无所获。

就在她准备放弃的时候,她无意中现,在灯政房的一个暗格里,竟然藏着一封无名信。

她打开信封,只见上面写着一行娟秀的字迹:种已芽,土需深耕。

徐惠瞬间明白了。

这封信是武媚娘留下的。

她没有将这封信上报给李承乾,而是悄悄地将它压在了《女医章程》的底页。

当夜,李承乾负手立于东宫观星台,俯瞰长安万家灯火,如同棋盘上的星罗棋布。

薛仁贵如同一尊铁塔,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他身后,禀报道:“武媚娘今夜未归署,去向不明。”

李承乾闻言,脸上没有丝毫的惊讶,仿佛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让她走,”

他淡淡道,语气中带着一丝释然,“灯政已立,女医已行,她带走的,只是个名字罢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