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踏出宫门时谁在身后点灯(2 / 3)

加入书签

为灰烬。

武媚娘看着火盆中飘散的灰烬,

她明白,太子容她织网,但不容她掌灯。

既然如此,她只能选择另一条道路。

当夜,她以“祭母”

为由,向李承乾请假出宫。

李承乾并没有怀疑,很爽快地答应了她的请求。

武媚娘离开东宫,坐上了一辆普通的马车。

马车在长安城的街道上缓缓行驶,最终停在了一个偏僻的巷子里。

武媚娘下了马车,走进了一间破旧的茶馆。

茶馆里空无一人,只有一个老者坐在柜台后面打着瞌睡。

武媚娘走到柜台前,轻轻地敲了敲桌面。

老者抬起头,眯着眼睛看着她。

“客官,要喝点什么?”

老者的声音沙哑,听起来有些疲惫。

武媚娘没有说话,只是从怀中掏出一枚铜牌,放在了柜台上。

铜牌上刻着一个“壬”

字,字体古朴,带着一丝神秘的气息。

老者看到铜牌,顿时清醒过来,

“客官,您是……”

“若有一日东宫无主,此牌可换三百死士。”

武媚娘打断了老者的话,语气冰冷。

“就说,是旧灯熄灭,新火自燃。”

说完,她转身离开了茶馆,消失在黑暗中。

徐惠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整理东宫的旧档。

她将李承乾批注过的《礼记》《孝经》尽数封存起来,另外抄写了一本洁净的版本,准备日后陈列在书房里。

她一边整理,一边回忆着李承乾的点点滴滴,心中充满了感慨。

她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李承乾的时候,他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而现在,他已经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男人,拥有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殿下,您真的能够成功吗?”

她喃喃自语道,语气中充满了担忧。

她走到书架角落,突然现那里放着一盏未点亮的“明心灯”

灯芯浸润如新,显然是刚刚才放上去的。

她拿起明心灯,轻轻地抚摸着灯身,

这盏灯是李承乾亲手制作的,原本是打算送给她的。

但是,她一直没有舍得点亮。

她总觉得,这盏灯应该照亮更重要的人。

“你照亮别人,却从不为自己燃一次。”

她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心疼。

当夜,她将明心灯悄悄地送到了李承乾的书房门外,并且附上了一张纸条。

“愿君前行,不独执灯。”

李承乾踏出东宫宫门那日,长安百姓夹道而望。

他们都想看看,这位被禁足了许久的太子殿下,究竟会以什么样的姿态重新回到他们的视野中。

李承乾没有乘坐华丽的马车,而是选择步行。

他穿着一身素色的长袍,神情平静,目光坚定。

他走过长长的街道,接受着百姓们的注视,感受着他们心中的期盼。

他先是来到了西市的旧疫区,亲视渠工收尾。

看着那些被清理干净的街道,看着那些重新焕生机的房屋,他心中充满了喜悦。

随后,他来到了太医院,拜谢孙思邈。

孙思邈是这次抗击瘟疫的最大功臣,没有他的付出,长安城不可能这么快恢复平静。

李承乾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表达了自己的敬意。

“孙神医,您辛苦了。”

“殿下客气了,这都是老朽应该做的。”

孙思邈连忙还礼,语气谦逊。

归途经朱雀大街,李承乾忽见高履行立于道旁,捧一卷《疫录》正本,躬身相迎。

两人无言,唯有点头。

李承乾知,此人已非监守,而是盟友。

高履行缓缓抬起头,凝视着李承乾的背影,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没有说出口。

只是将手中的《疫录》攥得更紧了。

夜幕降临,长安城陷入一片寂静。

只有皇宫深处的甘露殿,依旧亮着灯光。

一阵微风拂过,吹动了殿内的纱帘,出轻微的声响。

皇帝李二坐在御案前,眉头紧锁,脸色阴沉。

在他面前的,是刚刚刊印出来的《贞观疫录》。

他缓缓地翻开书页,一行行文字映入眼帘。

李二的脸色,随着阅读的深入,变得越来越难看……高履行今日在朱雀大街上的举动,以及空气中隐隐约约弥漫着的,某种难以言喻的气息。

他猛地合上书本,出一声沉闷的响声。

他抬起头,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他翻动着新印的《贞观疫录》,纸张哗啦啦的响声,像极了他此刻不安的心跳。

突然,末页的附录让他的瞳孔骤然收缩——一张新绘的长安水道总图跃然纸上,标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