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 / 3)

加入书签

的惊讶之后就神色如常。

毕竟李承乾也不是第一次写诗了,当初在茶楼的时候,魏征也是在场的。

亲眼目睹了李承乾连写两传世诗作。

那场面可比皇宫里传出来的消息还要壮观。

至于那两诗作的纸稿,现在都还被魏征收藏着,视若珍宝。

唯一让魏征感到惊奇的是那一夜火遍长安城的青玉案。

徐惠这个名字,魏征总觉得有些耳熟。

听闻传世词作的时候,不知为何,魏征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李承乾。

上元佳节文武百官都休沐三天不用上朝,可魏征还是进宫了。

当然,魏征进了皇宫之后,就径直去了东宫找李承乾。

魏征刚见到李承乾,就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殿下,昨夜庙会上出现的那青玉案,可是殿下所写?”

魏征在想起徐惠就是茶楼遇见过的那个才女之后,就更加坚信对方赖以成名的词作是出自李承乾之手。

看着魏征一脸笃定的模样,李承乾也没有否认。

“是我写的,不过这件事记得保密,千万别传出去。”

李承乾担心要是传出去的话,会对徐惠的名声造成影响。

要是那样的话,那自己帮忙可就变成帮倒忙了。

“老夫就知道这一定是殿下的手笔。”

“殿下放心,老夫绝对不会说出去的”

魏征保证道。

他之所以问到底,仅仅是为了满足心中的好奇罢了。

另外他进宫来找李承乾,也是有正事的。

说完了题外话,魏征就一本正经得说道。

“殿下,工部那边的蜂窝煤已经制作了许多,您之前说的供暖设备,官府也都在帮忙百姓普及”

“想必用不了多少时日,关中百姓家里都能暖和起来…”

“只是等天气愈寒冷之后,大多数的百姓都只能待在家里,难以出行了。”

“特别是没有御寒冬衣的百姓,连出门采买粮食都成了问题”

说到这,魏征有些惆怅得叹了口气。

毕竟百姓挨饿受冻,他们这些朝臣官员都是有责任的。

李承乾提出的蜂窝煤也只能保证百姓家中的供暖,但是大冷天的要出门,总不能抱着炭炉吧?

听魏征这么说,李承乾若有所思得点点头道。

“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不过需要一些时间”

一听李承乾说有办法,魏征立刻就来了精神,看向李承乾的眼神都闪着精光。

“殿下,您有什么办法?快跟老夫说说”

魏征情绪激动得说道。

见状,李承乾伸手从怀里摸出一个纸包,看着魏征解释道。

“这里面是一种名叫棉花的植物的种子。”

“这种棉花开花结果之后,产出的果实里就可以取出可以填充在衣物里取暖的棉花。”

“那种棉衣就算是穿上一件,哪怕冒着风雪出门都不用担心被冻伤。”

听李承乾这么一说,魏征大喜过望道。

“殿下此话当真?”

“若是如此,何不抓紧种植,多种植些棉花”

“不能种的太少,这必须禀报陛下,划拨一片田亩来种植棉花。”

“另外种子若是能够再多一些的话,就可以分给百姓,鼓励百姓们一同种植”

看到魏征的反应,李承乾倒是不疑有他。

实际上在南北朝时期的时候,棉花就已经传入。

只是棉花并未有普及开来,一直到宋末元初,黄道婆的出现才开始在民间各地普及,直到明朝才全国范围推广。

另外棉花也不是说种就能种下的,还需要特定的地理环境,光照气温的要求也非常高。

看着魏征三言两语就跃跃欲试的模样,李承乾便觉得一阵好笑。

但是想到对方是为了百姓不再受冻而急切,李承乾倒是有些另眼相看。

“老魏啊,你先别急。”

“这是种棉花,又不是造棉花,不是你着急就能立马长成了。”

“另外这些棉花需要足够的气温才能够生长,采光也有极大的要求”

李承乾拍了拍魏征的肩膀解释道。

闻言,魏征的脸上闪过一丝失落,同时也冷静下来。

“这得等到什么时候?”

魏征扭头看了一眼殿外的风雪,苦笑一声道。

“眼下漫天风雪,关中各地的田亩也都已经被大雪覆盖冻住,想要开垦都不是容易的事,更别说是有什么气温,采光了”

魏征原本还在为这个办法而感到激动,但是想到农作物需要的时间以及环境条件,当时就蔫了

这显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办到的事情。

但是很快,魏征就立刻振作起来。

“就算百姓们今年没办法用上,到了明年就有的用了。”

魏征开口说道,这话也是他用来安慰自己的。

“殿下,既然如此,那这些种子就等到开春之后再用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