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冬日的回忆(1 / 3)

加入书签

第三百七十九章:冬日的回忆

1951年的冬天,仿佛是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给催赶着,急匆匆地就来到了人们面前。才刚刚进入初冬,那第一片雪花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迫不及待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

这场雪下得并不大,稀稀拉拉的,就像老天爷随意洒下的一把盐巴。然而,就是这么一场小雪,却给黄土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霜,远远望去,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风,像一个冷酷的刽子手,毫不留情地刮过人们的脸颊,带来阵阵刺痛,就好像是无数把小刀子在脸上切割一般。人们纷纷缩起脖子,加快脚步,匆匆忙忙地往家里赶去。

各家各户的大门,也都早早地关上了,生怕那寒冷的风会趁机钻进来。而在屋内,炕头被烧得暖烘烘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感受着那丝丝暖意。透过窗户,还能隐隐闻到各家各户飘出的饭菜香味,那是家的味道,是温暖的味道。

谢文东家的土坯房里,烟囱正冒着袅袅炊烟。张彩霞系着蓝布围裙在灶房忙活,铁锅里炖着的萝卜炖肉咕嘟咕嘟响,油花浮在汤面上,香气顺着门缝往屋里钻。谢念军趴在炕头,手里攥着根烧火棍,在地上画着白天先生教的“山”字,时不时抬头往门口瞅:“娘,爹说今天有客人来,是啥客人呀?”

“是你爹以前的战友,叫老陈,跟你爹一起打过鬼子的。”彩霞往灶膛里添了块柴火,火苗“噌”地窜起来,映得她脸颊通红,“等会儿客人来了,你可得乖点,别瞎闹。”

“知道啦!”念军脆生生应着,又低头继续画字,嘴里还念叨着,“打鬼子,先生说打鬼子的都是英雄。”

正说着,院门口传来一阵粗粝的喊声:“东子!东子在家不?”

谢文东刚从互助组仓库回来,听见声音,鞋都没来得及换,踩着雪就往院外跑。门口站着个穿着旧军大衣的男人,头发花白了大半,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左手空荡荡的——那是当年跟鬼子拼刺刀时被砍断的。他肩上扛着个布袋子,看见谢文东,眼睛一下子就红了:“东子,你小子,可让我好找!”

“老陈!”谢文东几步冲过去,紧紧抱住他,声音都发颤,“你咋来了?这些年你去哪了?”

“我转业回了老家,在县里的粮站工作。听说你在这搞互助组,成了模范,就想着来看看你。”老陈拍着谢文东的背,笑着抹了把眼泪,“你小子,还是这么壮实,一点没变。”

两人拉着手进了屋,老陈把布袋子往炕边一放:“这是我攒的几斤白面,还有点腊肉,给你和孩子尝尝。”

“你这老东西,来就来,还带啥东西!”谢文东嗔怪着,却赶紧让念军给老陈倒热水,“快坐,炕头暖和。彩霞,老陈来了,赶紧把菜端上来!”

彩霞端着一盘热气腾腾的炒鸡蛋走进来,笑着说:“陈大哥,一路辛苦了,快趁热吃点东西。”

“弟妹还是这么贤惠。”老陈看着彩霞,又看了看趴在一旁的念军,伸手摸了摸他的头,“这就是念军吧?都长这么大了,虎头虎脑的,跟东子小时候一个样。”

念军有点害羞,往谢文东身后躲了躲,偷偷打量着老陈空荡荡的袖子,小声问:“叔叔,你的胳膊呢?”

屋里的气氛瞬间有点僵,谢文东刚想开口,老陈却笑了:“这胳膊啊,是跟鬼子拼刺刀的时候丢的。那时候,我和你爹,还有一群弟兄,在山上跟鬼子周旋,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捅,用石头砸,硬是把鬼子赶跑了。”

念军眼睛一亮:“是不是像先生说的那样,你们都是英雄?”

“算不得英雄,就是想让老百姓能过上安稳日子。”老陈拿起桌上的酒碗,给自己倒了一碗,“东子,来,咱哥俩好久没喝酒了,今天得好好喝几杯。”

谢文东也拿起酒碗,跟老陈碰了一下,一饮而尽。辛辣的酒液滑过喉咙,带着灼热的暖意,却也勾起了深埋在心底的回忆。他想起1943年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他和老陈还有班长王强,在山里的山洞里躲了三天三夜,怀里揣着冻硬的窝头,耳朵都快冻掉了,却还在琢磨着怎么偷袭鬼子的粮车。

“还记得王强不?”老陈喝了口酒,声音低沉下来,“就是咱班长,当年为了掩护你,被鬼子的子弹打中的那个。”

谢文东的手猛地一颤,酒洒了一点在炕席上。他点点头,眼里泛起了红血丝:“记得,咋能不记得。那天雪下得特别大,我们去截鬼子的粮车,没想到中了埋伏。班长把我推到雪沟里,自己冲了上去,子弹打在他身上,像筛子一样……”

他的声音越来越小,眼眶也红了。老陈拍了拍他的肩膀:“后来我听说,你把班长的尸体埋在了山脚下,还给他立了块碑。东子,你是个重情义的人。”

“班长对我好,我不能忘了他。”谢文东又喝了一碗酒,“他临死前还跟我说,要是能活着回去,一定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能吃饱饭,能让孩子上学。现在,日子好了,可他却看不到了。”

念军趴在一旁,听着父亲和老陈的话,小脸上满是认真。他虽然不太懂父亲说的那些事,却能感觉到父亲心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