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酿酒准备(1 / 3)
回到屯里,王谦家的小院立刻热闹起来。
女人们七手八脚地把葡萄倒在准备好的大木盆里,孩子们负责挑出枝叶和坏果。
男人们则搬来几个大陶缸,用井水刷洗干净。
&0t;要这样轻轻搓洗,&0t;王母示范着,&0t;不能把葡萄皮搓破了,要不酒会苦。
&0t;
杜小荷和刘玉兰学得最认真,两人挽起袖子,露出白皙的手臂,在紫色的葡萄汁水中格外显眼。
王谦和于子明负责把洗好的葡萄捞出来,晾在干净的苇席上。
&0t;听说县里人酿酒都用机器了,&0t;于子明边干活边说,&0t;突突几下就完事。
&0t;
王谦摇摇头:&0t;机器哪有咱们手工的好?老祖宗的法子传了多少代了,错不了。
&0t;
正说着,屯里的老酒匠李大爷拄着拐杖来了。
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是屯里酿酒的一把好手。
&0t;葡萄摘回来了?&0t;李大爷眯着眼看了看晾晒的葡萄,&0t;嗯,成色不错。
&0t;
王谦赶紧扶老人坐下:&0t;李爷爷,您给指点指点?&0t;
李大爷捋了捋白胡子:&0t;野葡萄皮厚,得晾够两天,等表面没水气了再捏碎。
陶缸要用白酒涮一遍消毒&0t;
杜小荷不知从哪里掏出个小本子,认真地记下每一句话。
李大爷看了直点头:&0t;这丫头灵醒,是个过日子的好手。
&0t;
晾晒葡萄的这两天,王谦家的小院成了屯里最热闹的地方。
乡亲们轮流来看热闹,有的送来冰糖,有的贡献出自家的酿酒秘方。
孩子们在葡萄席边玩耍,时不时偷吃几颗,被大人现后笑着赶开。
第三天一早,王谦和杜小荷开始捏葡萄。
两人洗净手,坐在大木盆前,把晾好的葡萄一颗颗捏碎。
紫色的汁水很快染红了他们的手指,空气中弥漫着甜腻的果香。
&0t;要捏到这种程度,&0t;王谦拿起一颗示范,&0t;皮肉分离,但籽不能碎。
&0t;
杜小荷学着他的样子,但力度总掌握不好,要么捏得太轻,要么把籽也捏碎了。
王谦看不过去,干脆握住她的手教她。
&0t;这样轻轻一挤&0t;王谦的大手包裹着杜小荷的小手,两人的指尖都沾满了葡萄汁,分不清是谁的。
杜小荷的耳根红得像熟透的山楂,但没抽回手。
于子明和刘玉兰在一旁偷笑,被王谦瞪了一眼才假装去忙别的。
捏好的葡萄连皮带肉倒进陶缸,按李大爷教的方子加入适量冰糖,然后用干净的纱布封口,再盖上木盖。
王谦在盖子上压了块青石——这是老辈人说的&0t;镇缸石&0t;,能保酒不坏。
&0t;成了!
&0t;王谦拍拍陶缸,&0t;接下来就等着酵了。
&0t;
杜小荷好奇地问:&0t;要等多久啊?&0t;
&0t;得一个月吧,&0t;王谦算了算,&0t;正好赶上咱们办事。
&0t;
正说着,院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
老黑狗狂吠起来,王谦出门一看,只见几个屯里人抬着个血淋淋的人往这边跑!
&0t;咋回事?&0t;王谦心头一紧。
&0t;老李头挖参被野猪拱了!
&0t;抬人的汉子气喘吁吁地说,&0t;伤得不轻!
&0t;
王谦赶紧让开路,帮忙把人抬进屋里。
老李头的大腿上有个血窟窿,正汩汩往外冒血,脸色已经煞白。
杜小荷二话不说,跑去灶房烧水。
刘玉兰翻出准备好的药粉,王母则找来了干净的布条。
王谦看着昏迷的老李头,突然想起那天在头道岭子看到的熊——山林里的危险,永远都在暗处潜伏着。
月末的清晨,王谦蹲在自家院子里磨着猎刀,刀刃在磨刀石上出&0t;嚯嚯&0t;的声响。
厨房里飘出烙饼的香气,母亲和两个妹妹正在忙活早饭。
&0t;哥,给。
&0t;小妹王晴递过来一碗热腾腾的豆浆,碗边还漂着层薄薄的豆皮。
她今年刚满十六,扎着两条麻花辫,眼睛像极了母亲,又大又亮。
王谦接过碗,咕咚咕咚灌了几口,抹了抹嘴:&0t;咱爹呢?&0t;
&0t;去井边挑水了。
&0t;大妹王冉从屋里出来,手里拿着件半新的褂子,&0t;哥,我把你褂子上的补丁又加固了下,这次保准结实。
&0t;
王谦接过褂子,摸了摸细密的针脚:&0t;手艺见长啊,比你嫂子都不差了。
&0t;
&0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