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点灯子赵胜起义(1 / 3)
崇祯三年二月,陕北清涧县解家沟。
赵胜裹紧棉袍,踏着积雪往石油寺走去。
他身形瘦削,背后竹篓里装着翻烂的圣人之书,随着步伐出轻微的沙沙声。
"
赵相公又来借灯啊?"
寺门口扫雪的小沙弥撇撇嘴,"
慧明方丈说了,今冬灯油贵得很,赵相公天天来借灯光看书,不成体统啊。
"
赵胜也不辩解,从袖中摸出十文铜钱——那是妻子天天织布到三更才攒下的。
小沙弥接过钱掂了掂,不情不愿地让开道:"
酉时后再去,方丈要做法事。
"
石油寺正殿长明灯前,赵胜熟练地寻了个背风角落。
灯焰被穿堂风吹得忽明忽暗,在他青白的面孔上投下摇曳的影子。
他翻开《中庸》,冻僵的手指在书页上留下淡淡水痕。
远处传来木鱼声,混着僧人晚课的诵经声。
借着诵经的声音,赵胜开始今天的学习。
赵胜今年三十,祖上留下了一些薄产。
赵胜之母赵王氏知道"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想改变赵家以后的日子只能考科举当官。
他还有两个兄长。
从小他们母亲培养他们读书,只有赵胜能读得进去,所以后面索性成了两个兄长耕作家里的七八十亩土地来养活赵胜脱产考科举。
不过赵胜也算争气,二十一岁那年考上了秀才,接下来就一直在准备考举人。
只要有了举人功名,赵家就踏进了官绅阶级。
可能是赵胜学问不足,也有可能是其它原因,一连考了四次都落榜了。
赵家祖传有八十亩地,如果全家一起侍弄这些田地吃饱应当不难。
但是赵母一心想让赵胜考上举人或者进士,所以宁肯卖掉祖传的土地,也要继续让赵胜读书。
到了现在,赵家还有四十亩土地。
虽说穷文富武,但一家十几口靠这些土地生活根本不够。
他的兄长还得上山打柴,进县城找活,挣来的一些银钱全被他母亲贴给赵胜了。
他妻子日夜织布纺纱,就是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
想到这些,赵胜突然更加努力地攻读。
他想起离家时妻子浮肿的眼睑——她连续很多天为了织布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今早穿针时手抖得厉害。
直到丑时,已经学了三个时辰了。
赵胜揉了揉自己那已经酸胀的眼睛,打算回家休息了。
赵胜摸黑回到家,推开吱呀作响的房门。
见自己相公回来了,李氏立马点起了油灯——平时自己是一点都舍不得用的。
"
回来了?"
李氏从陶罐里端出半碗菜粥,"
娘和小荷都睡下了,给你留的。
"
粥里飘着几片苦菜叶,稀得能照见人影。
赵胜突然抓住妻子龟裂的手:"
等中了举,我给你打银镯子。
"
李氏抽回手,在围裙上擦了擦:"
净说傻话,快趁热吃。
"
里屋传来咳嗽声。
赵胜轻手轻脚进去,看见母亲赵王氏在炕上蜷成虾米。
五岁的小荷睡在祖母怀里,小手紧紧攥着祖母的衣角。
窗纸破洞处漏进的夜风,正照在孩子凹陷的脸颊上。
看到已经苦成这样的妻女,赵胜暗暗誓自己一定要认真攻读,下次乡试一定高中。
睡了不到三个时辰,卯时天刚刚亮赵胜就起来了。
用冷水让自己清醒了一下,喝完李氏准备的稀粥后,赵胜又开始拿起了书开始刻苦用功。
而他的两个兄长终于忍不住,开始冲到赵胜的屋内指责他。
俗话说长兄为父,哪有兄长年复一年的供养弟弟。
赵胜住着家里最好的房子,每天午时还能吃上杂粮馒头,而自己一家三口不知几年没吃过带白面的食物了。
这两人今天一定要赵胜给个说法,到底他还要拖累家里多久。
赵胜知道对不起两个兄长一家,只是一直默默低着头不说话。
在院子外面忙碌的赵母听到吵闹声,走过来一看是自己的两个大儿在责骂赵胜,上前就是一人一个巴掌。
赵胜见此慌忙拉住了他母亲。
结果二儿子不干了,闹着说道:"
从小母亲你偏袒弟弟我和大哥不说啥,这兄弟都三十多了还要我们养着,看看我们一家三口都成什么样了。
"
听到这里,赵胜当即给两个兄长跪下,请求他们再忍耐一年。
明年乡试他再考不上,到时候做牛做马补偿两位兄长。
毕竟血脉相连,自己弟弟已经这么说了,他们一扭头直接走了,这事也就算过去了。
就这样日子又过了一个月。
赵胜又像平常一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