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国王的崛起与爵士的落幕(2 / 2)
防守者永远在“追人”
,体力消耗巨大。
拒绝停滞,强调节奏:普林斯顿体系不鼓励“持球单打过3秒”
,要求“球动人动”
。
即使是韦伯这样的核心,也很少连续两次单打,而是通过一次传球调动对方防线后,再寻找机会。
系列赛对阵爵士,国王场均助攻246次(联盟第一),而爵士仅162次,正是这种“分享球”
的差距,让他们笑到最后。
内外线无缝衔接:普林斯顿的“内线”
(韦伯、迪瓦茨)能投中距离,“外线”
(佩贾、毕比)能切入篮下,模糊了位置界限。
比如韦伯在罚球线策应时,佩贾可能从三分线切入篮下,迪瓦茨则可能拉到三分线外——这种“位置模糊化”
让防守者难以对位。
当国王淘汰爵士的消息传到快船更衣室,加西亚正在研究国王的比赛录像。
屏幕里,迪瓦茨的传球像手术刀,佩贾的切入像闪电,韦伯的策应像支点——这和快船“以加西亚为核心”
的打法截然不同。
“他们的传球比我们还多。”
拉希德指着屏幕上的246次助攻,“得想办法切断他们的传球路线。”
加西亚没说话,在笔记本上写下“普林斯顿”
三个字,下面画了一个圈——圈里写着“迪瓦茨”
。
他知道,拆解这台机器的关键,就是卡住那个最核心的齿轮。
西部决赛的哨声尚未响起,但篮球哲学的碰撞,已经开始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