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7章 生气了,哄不好(2 / 3)
起身想要劝慰。
“观音婢,你先不要管。”李世民挥手制止了皇后。
“来人!召泾阳王李复去两仪殿。”
“另,传召房玄龄杜如晦,两仪殿面圣。”
“是。”一边躬身站着的王德连忙应声。
李泰见父亲如此坚决,心中一片冰凉,但他没有争辩,只是重重地磕了一个头,声音带着哽咽却依旧坚持:“儿臣之心,天地可鉴。若阿耶不允,儿臣便长跪不起。”
说罢,李泰起身,默默地走到立政殿外,撩起衣袍,挺直了脊梁,迎着初春尚且凛冽的寒风,直挺挺地跪了下去。
殿内,长孙皇后看着儿子倔强的背影,又看看怒气未消的丈夫,无奈叹息一声。
即便是要劝,也要等到皇帝从两仪殿回来之后。
在两仪殿召见他们三人,必然是要有一番议论的。
而自己,也需要在这里,好好考虑考虑这件事了。
以前,心里的感情侧重于大儿子,因为承乾是太子。
太子这个位置,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亲身经历过秦王府与东宫太子之间的争斗,实在是不想自家孩子,也走上这条路。
所以,为了承乾的太子之位,要考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李泰跪在立政殿外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东宫。
李承乾正在批阅奏章,听到内侍的急报,说说魏王在立政殿外长跪不起,陛下震怒。心中猛然一沉。
老四这就跑去立政殿,当着阿耶和母亲的面摊牌了吗?
怎么这么急,这种事,起码要先跟母后谈好才行。
至少,阿耶生气的时候,母亲也能有理有据的劝说阿耶。
他这当着两个人的面说,母亲猛然一听,哪儿会马上就能想出什么办法来?
她自己心里必然也乱糟糟的。
这孩子,真不让人省心........
李承乾立即放下手里的朱笔,起身往外走。
“去立政殿。”李承乾吩咐了一句,身后的内侍连忙跟上,走到门口处,从一边候着的内侍手中拽过了披风,出了殿门,披在了李承乾的身上。
他一路疾行,脑海中飞速思考着对策。
若是青雀在阿耶面前说起王叔还有房相和杜相,那么,阿耶一定会马上召见他们仨。
这个时候,阿耶会去两仪殿。
到了立政殿外,李承乾便看到了那跪在冰冷石板上的倔强身影。
李承乾心中一痛,脚步更快了几分,来到了李泰的身边。
“你说你,还真是会挑时候。”李承乾无奈说道:“不知道逐一击破吗?至少先跟母亲商量好啊。”
李泰咧嘴一笑。
“离着春耕还有一个多月了,时间紧。”
李承乾叹息,从自己身上解下披风,披在了李泰的身上,将他裹紧。
“且跪一会儿吧,注意别着凉,我去找母亲想办法。”
“你这冷不丁的来这么一下子,母亲估计也在琢磨这件事呢,她得捋清楚了,才能帮你说话。”
李泰闻言,脸上笑容更盛,带着全然的信赖:“那就有劳大兄了。”
李承乾撇过头不去看李泰。
“笑的跟傻子似的。”
吐槽完李泰,李承乾疾步朝着立政殿内走去。
进入殿中,果然不见李世民的身影,只有皇后独自一人坐在榻上,眉头紧锁,手中无意识地捻着一串佛珠,显然心绪不宁。
“母亲。”李承乾上前行礼。
“承乾,你来了。青雀的事情,你也知道?”
李承乾点点头。
“唉......你们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意了。”长孙皇后感慨着。
这话听起来是感慨,却让李承乾心中猛地一紧。
听到这话,李承乾赶忙跪在了长孙皇后面前。
“母亲恕罪,儿子这就将事情,一五一十的,全都说给母亲听。”
长孙皇后面色严肃的看着跪在面前的长子,并未像以往一样,扶着他起身。
“你说吧,阿娘听着。”
李承乾抬起头,目光坦诚,从最开始在庄子上李泰有这个想法的时候说起。
随后便是他们如何说服李复,说服房玄龄和杜如晦........
“……母亲,青雀之心,并非一时冲动,他思虑此事,已有半年之久。”
“何况,他的封地被阿耶选在扬州,在他看来,更是一种缘分。”
“那里乃淮南重镇,水土丰饶,是将来推广占城稻的关键之地。”
李承乾的语气愈发恳切:“至于儿臣为何支持……母亲,正是因为儿臣亲眼见过河南灾民的苦难,深知地方治理之艰难.......”
“儿臣相信青雀,也珍惜我们之间的兄弟情谊,所以,他想要去广阔天地施展抱负,就莫要将他困在长安,置身于可能滋生是非的境地。”
“如此,不也更能保全我们之间的手足情深吗?”
“母亲,儿臣肺腑之言,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