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7章 离别的场面(2 / 3)

加入书签

回想三个多月前前离开长安之时,还在感慨,这一趟可真是苦差事。

说是千牛卫,侍卫,习武之人,但是他们出身好,自幼锦衣玉食,除却平日里训练艰苦一些,何曾吃过风餐露宿、与泥泞污秽为伍的苦头?

穷文富武,能被选中随侍东宫的,都不是普通人。

而到了灾区之后,上头一声令下,让他们放下武器,帮助灾民一同重建家园,他们更是叫苦连天。

都做东宫属官,都做千牛卫了,还要干这种活儿?

可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这一行人的心态,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

亲眼目睹了洪水的残酷,看到了家破人亡的惨状。

亲手清理废墟,搭救百姓。

挽起袖子,和泥筑墙,搭建窝棚。

忍着饥饿,将属于自己的口粮分给饿得直哭的孩子。

这帮人,已经不似在长安,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长安贵胄。

这帮人的变化,李复和李承乾也是看在眼里的。

李复也明白,在艰苦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会迅速被打破,彼此之间,相互依靠.......

一个感激的眼神,一碗递过来的热水。

一句“军爷辛苦了”的问候。

如同涓涓细流。

“体恤民情”、“为国效力”不再是红口白牙轻飘飘的说出来的一句场面话。

千牛卫和东宫的护卫们,看到这百姓自发跪送的情景,看到那些他们曾经帮助过的面孔,那些老熟人,捧着自家舍不得吃的东西,追出来为他们送行。

队伍之中,以往年轻带有几分玩世不恭的郎君们,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

有人喉咙发紧,使劲吞咽着,却压不下那股酸涩。

有人眼眶发热,迅速别过头去,偷偷用袖口擦拭。

更多的人则是胸膛剧烈起伏,握着缰绳的手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

队伍走远,百姓们的身影消失在了视线之中。

“他娘的……”一个身材高大的千牛卫猛地用拳头捶了一下自己的大腿,声音瓮声瓮气,“差点没忍住!这整的,差点老子都舍不得走了!”他胡乱地用袖子在脸上抹了一把,也不知是擦汗还是擦别的什么。

他旁边一个年纪稍轻的护卫,更是毫无形象可言,鼻涕眼泪流了一脸,也顾不得许多,从怀中掏出一块已经看不出原本颜色的手帕,用力在脸上囫囵抹了一把,带着哭腔附和:“谁说不是呢……心里头……堵得慌……”

“真……真是可恶!”

另一个平日里最是嘴硬、出身极高的勋贵子弟,此刻也红着眼圈,咬牙切齿地“骂”了一句,仿佛这样就能掩饰住内心的翻江倒海。

“我心里....哼!”

“没感觉!你们太矫情了!”

“一!点!都!没!”

说完,扭过头去不再看同僚,但是红彤彤的眼眶,却是做不得假。

短暂的沉默后,不知是谁先“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带着浓浓的鼻音。

这笑声仿佛有传染性,很快,队伍里响起了混杂着哽咽、释然和某种难以言喻的激动情绪的低声哄笑。

“瞧你们那点出息!”

“你还说我?你自己眼睛不是也红了?”

“放屁!老子那是被风吹的!”

众人相互之间打趣着,用同袍兄弟之间的方式,来平复激动的心情。

有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以前总觉得我阿耶在战场上搏杀才是功勋,现在……现在觉得,能让这么多人活下来,好像……也不差。”

“是啊……这辈子,值了。”

朝阳初升,队伍继续朝着长安方向前进。

李承乾与李复并排走着。

“王叔之前去临颍赈灾,也是如此吗?”李承乾好奇问道。

不然怎么会知道有这样的场面呢?

李复微微颔首。

“是啊。”

“虽然规模或许没有今日这般大,但那份心意,是一样的。”

“其实也不难料到。”

“想想咱们这三个月来,在这里都做了什么。”

“你,大唐的太子,未来的皇帝,亲自穿着粗布衣裳,和他们一起清理淤泥,规划营地,甚至亲手为他们施粥。你身后的这些千牛卫、东宫属官,哪一个不是出身显赫?可他们放下了身份,挽起袖子,搬石运木,搭建房屋,救治伤患……这些,百姓们都一一看在眼里。”

“所以我才说,百姓们的心思最是简单,但是也最厚重,谁在他们最难的时候拉了他们一把,给了他们活路,他们就会把这份恩情牢牢刻在心里。”

“他们拿不出什么金银珠宝,但也拿出了最珍贵的东西,哪怕这些东西对你们来说,微不足道。”

“可是这份心意,却是重如泰山,不是吗?”

“不仅仅你感受到了,你看看你身后的那些千牛卫,那些东宫的属官。”

““这种场面,经历过一次,就一辈子都忘不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