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5章 贬官(2 / 3)
半辈子过的才这么坎坷。
“黄河决堤,百姓罹难,将天灾之责引向陛下失德。”
“这能解决什么问题?!”
“混淆视听,动摇朝廷全力救灾的共识,就算是杀了他也不为过。”
“谶纬灾异之论,乃人君之大忌。”
几位御史闻言,神色微变。
魏征继续说道:“陛下登基以来,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你我皆有目共睹。”
“陛下今日之怒,非因逆耳之言,而是怒其不察实务、空谈误国!我只能说,朝堂不是清谈馆,这是商议国事的地方。”
说罢,魏征对着众人拱了拱手。
“言尽于此,告辞。”
几人木讷地拱手回礼,目送着魏征离开。
两仪殿内,李世民的双腿在殿内来回倒腾。
“陛下。”王德拱手应声:“左屯卫将军的奏章还未曾处置。”
李世民点了点头。
“去,将姜确的奏疏,立刻抄录数份,分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以及工部、户部、兵部的主要官员。告诉他们,朕给他们三天时间,各自拿出针对奏疏中所提问题的具体条陈,要实在的,可行的,不要空话!”
王德躬身领命。
李世民这才坐下,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心中的火气渐渐平复。
没关系,虽然很生气,但是自己的情绪非常稳定。
治理河道,这里头的事情多着呢。
想着岔开话题?
狗东西,捏着你的前途,去别的地方吧。
在这件事上,没有扯皮的余地。
谁碍着朝廷推行政策,碍着朝廷实干之风,谁就要倒霉!
那个被架出去的言官……
杀是不能杀的,贞观朝不能开因言获死罪的恶例,否则怕是要有人为了保人,当场以撞死在大殿上来威胁示威了。
虽然这样的人死不足惜。
但是名声上,说出去不好听。
坏了皇帝的名声,反倒抬举了那帮人。
恶心至极。
皇帝的一举一动,关乎到,千百年之后的历史评说。
做皇帝难啊,做个好皇帝,更难。
李世民心中无奈。
兢兢业业的,就是为了能治国安民,顺带着,于后世史书,留个好名声。
只是顺带.....
也难啊。
思来想去,李世民想到了先前参奏侯君集刮地皮的那些个御史。
现在一个个都老实的不得了。
他们的儿子还在西北呢。
这倒是个有意思的招儿。
“传朕旨意,”李世民对另一名内侍说道,“方才殿上那个御史,迂腐昏聩,不察实务,空谈误国,着即革去御史之职,贬为……汴州司马,即日赴任,让他去黄河边上看一看,亲眼看看什么是‘积年痼疾’!”
“是。”内侍赶忙应声,找中书舍人草拟诏书。
两仪殿内重新安静下来,只剩下李世民手指轻轻敲打御案的声音。
李世民摇头叹息。
“我这一生,如履薄冰啊。”
治理黄河,需要钱,需要粮,需要人。
不过好在,在这几年朝廷的治理下,府库充盈,朝廷不缺钱粮,不缺人。
把事情办了,办好了,往后朝廷能省去更多的心力,百姓们也受益。
至于朝堂上的蠢货,贬到汴州去真是便宜他了,应该让他去决口处扛沙包才对!
后宫里,李泰抱着书本不撒手。
平日里除却上课之外,也就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了。
但是他有想要做的事情。
河南山东的灾害,李泰也听说了。
灾后重建,那一定要重新开荒吧?
原先的良田被大水冲过之后,是不能直接种农作物的,若不能及时清理淤泥、晾晒土地、补充肥力,明年春耕必定耽误。
届时,即便朝廷赈济不断,百姓无粮自给,终非长久之计……
王叔和大兄都在那里........想去。
自己整日埋首书斋,读这些圣贤书、农桑术,为何不能学以致用?若是能去灾区,亲眼看看情况,或许……或许自己能帮上忙?
放下书本,李泰屁颠颠的跑去了立政殿。
立政殿中,长孙皇后坐在榻上,翻阅内廷的账册,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色。
天气越来越冷了,灾区那边条件艰苦的很,不知道承乾在那边过的怎么样。
“母亲!母亲!”
李泰略显急促的呼唤声打破了殿内的宁静。
长孙皇后抬起头,看到小儿子这般模样,暂时压下心中的忧虑,露出温和的笑容。
“是青雀啊,何事如此匆忙?当心脚下。”
李泰来到榻前,规规矩矩地行了个礼。
“来,到母亲身边来。”长孙皇后对着李泰招了招手。
李泰缓步上前,来到长孙皇后身边,长孙皇后伸手将李泰揽入怀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