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3章 太子施粥(1 / 3)

加入书签

“朝廷设了安置点!”

“有粥喝!有郎中!”

“太子殿下亲临,在安置点坐镇,尔等莫要担忧!!!”

即便是现在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但是听到锣声而朝着营地聚集的百姓依旧源源不断。

他们不在乎白天还是晚上,只要看到了一丝生存的希望,他们就会奔着这里来。

只要有吃的。

营地这边,在工学院的先生和学生们的努力下,规划已经初具雏形,加上李承乾和李复身边带来的这些人,能够临时住人的帐篷也都搭建了起来。

李承乾和李复在帐篷里,外面的一切都有条不紊。

帐篷里已经挂起了地图,两人正在研究。

“现在咱们应该是在这里。”李复指着地图上的位置。

洛阳以东,巩县境内,临近黄河。

李复眸光落在了地图上的那条大河上面。

黄河。

母亲河。

上千年了,致力于在雨季肘击两岸的子女.......

两千年能决口一千五百多次.......

这个当政者是否有德根本没关系。

越繁荣,肘击的越狠。

因为繁荣,所以人口迅速增长,人多了,就要开垦荒地。

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植被被拔除变成可以耕种的田亩。

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

水土流失,土壤肥力就下降,然后就是作物减产,越是减产,越是开垦更多的荒地,越开垦,水土流失越严重。

越垦越穷,越穷越垦。

黄河里的泥沙越来越多,河床抬高,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加固河堤固然有效,但是只能防范一时。

河床越高,河堤越高,到最后抬到河面比两岸高,那一下雨,河水冲刷之下,河堤又能坚持多久?

帐篷内,油灯的光芒摇曳,外面是鼎沸的人声、工匠的敲打声和渐渐飘起的粥米香气。

而帐篷里,依旧是一片凝重的安静。

李承乾叹息。

“黄河啊,屡治屡决,历朝历代,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却始终难以驯服此河。”

“驯服?”李复笑了,摇了摇头。

驯服黄河?异想天开。

那只能看老天爷的脸色,老天爷心情不好了,下大雨,黄河母亲就要开始肘击了。

“你知道,自秦汉以来,为什么历朝历代黄河决口,反而变得频繁了?”李复反问道。

“夏秋两季,雨水多,黄河水流湍急,河堤不稳.......”

李承乾思索着。

关于治水方面,他看到的书籍当中,便是这般说的,再就是朝中的臣子奏疏里,能够窥见一些。

但是有些观点,不好说。

因为一旦有什么天灾人祸,总会有人上奏说是皇帝失德。

那是自己的亲爹,他失不失德,自己还能不知道吗?

胡说八道。

“然后呢?”李复看着李承乾,期待着他继续说下去。

李承乾和李复两人大眼瞪小眼。

李承乾犹豫了。

王叔,这能说吗?

外头还有百骑司,那是阿耶的爪牙,这会儿说了,过两天就传到阿耶的耳朵里了。

不过.......王叔真要较真问的话,也不是不能说。

就事论事嘛。

“然后.......朝堂上有奏章说,黄河清,圣人出,黄河决堤,君王失德.......”

“王叔你知道的,这样的言论,历朝历代,都不会少。”

李复叹息一声。

“净特娘的放些没用的屁。”

“唉?”李承乾愣住。

“多人将天灾简单归咎于‘君王失德’,乃是片面之见。黄河之患,其根源复杂深远,与这中原大地的‘繁荣’本身,都脱不开干系。”李复解释着。

正好今天这事儿,也是现场给李承乾上一课。

只有知道黄河决堤的本质,将来才能在治理方面,下对功夫。

李承乾是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听到这番将人口、经济、生态联系起来的论述,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那……王叔,依你之见,难道就无可奈何了吗?”李承乾的声音带着一丝干涩。

“倒也不是。”李复沉吟着,思索一番。

“但是治理黄河,需要有长远之策,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眼下,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救人,安民,让百姓活下来,恢复生产。”

“但承乾,你作为储君,心里要明白,将来若想真正让黄河安澜,必须从上中游的黄土高原着手。”

“为什么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归根结底,粮食问题,粮食不够!”

“粮食始终都是不够的!”

“一亩地种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