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1章 安定(2 / 3)
明的队伍正朝着庄子上疾行。
为首的正是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已经换了一身灰色的常服,骑着一匹白马,脸庞虽然稚嫩,但是整个人却是沉稳持重,不苟言笑。
手中紧握着缰绳,目视前方。
身后是数十名精锐的东宫护卫,甲胄鲜明。
再往后,便是五百千牛卫,加上皇帝派遣的几百禁军,整支队伍,纪律严明。
“加快速度!”李承乾说道:“到了泾阳县庄子上,修整两刻。”
“是!”随行的护卫应声。
昨日诏书已经送到了王叔的手里,这时候王叔应该已经准备好了,等到了泾阳县,一汇合就能直接出发。
为了赶时间,依旧是乘船而下。
早已经接到通报的李复,已经准备好迎接李承乾。
王府的属官,依旧是让马周随行,王玄策留在庄子上,与阎立德他们管着庄子上的事情。
两头顾,总要有人留下。
至于马周,一年到头就没有闲散的时候,自从进了泾阳王府,身为王府属官,真就是“当牛做马”了。
他就是王府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神奇的是,他还在李世民那边挂了个闲职。
职位不高,但是能够随时入宫面圣。
年纪轻轻,已经有了几分宰相之姿。
李复今日换上了一身便于行动的深青色胡服,腰间束带,显得干练利落。他负手而立,目光平静地望着官道的方向,与身后那些略显激动和好奇的众人形成了对比。孙思邈道长也站在他身侧,一袭素净的道袍,仙风道骨,面色平和。
马蹄声和车轮声渐近,队伍在李复等人面前十余步处稳稳停下。李承乾利落地翻身下马。
“王叔。”
李承乾唤了一声,声音里带着如释重负的亲切感。
虽说在两仪殿里拍着胸脯自信满满的表示没问题,但是在离开皇宫,真正踏上这未知的征程时,心里还是有些忐忑的,但是见到王叔之后,心里也踏实了下来。
李复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上前几步,领着众人躬身行礼:“臣李复,率众恭迎太子殿下!”
“王叔快快请起,诸位免礼。”李承乾连忙虚扶一下,目光随即被李复身后阵容所吸引。
当看到孙思邈时,脸上顿时露出惊讶和尊敬的神色,赶紧又对着孙思邈拱手道:“孙道长竟也在此?承乾见过道长。”
孙思邈微笑着还礼:“贫道听闻灾情,心中难安,愿携门下弟子随殿下同行,略尽绵力,还望殿下允准。”
李承乾闻言,更是动容,语气诚恳地说:“道长医者仁心,悲天悯人,承乾感激不尽!有道长同行,实乃灾区百姓之福!”
有孙思邈的加入,李承乾心里又安定了。
至少,受灾的百姓生病了,也有了一定的保障。
李复这时侧身,开始为李承乾介绍身后的随行人员。
不仅仅是医学院的人,还有工学院的老师与学生,他们这次也是有不少人跟着同去。
黄河决堤,需要擅长水利的官员,于是,老熟人也被李世民调派到了李承乾的身边。
那就是姜确。
都是老熟人了,合作起来得心应手。
马周和姜确一合计,复制先前的做法,完全可行。
更何况,这次围绕在身边的人手更多了。
这次救灾,跟上次在临颍就不一样了。
上次去救灾,朝廷穷啊。
李复在周围到处以朝廷的名义写借条,打秋风。
这次不用了。
朝廷富裕了,人手众多。
环顾周围。
李复心中自豪感油然而生。
书院好啊。
书院得建设啊。
先生梯队和学生梯队,得延续啊。
这不,全都派上用场了。
李承乾认真地听着,对每一位被介绍的人都点头致意。
身为储君,要有气度,要礼贤下士。
虽说年少,但是这些道理,他全都明白。
人才难得,有赤诚之心的人才,更是难得。
头一回做这种事情不要紧,往后有了经验,那都是现成的基层人才。
介绍完毕,李复指向街道另一侧已经集结好的庞大队伍,只见数十辆大车整齐排列,车上满载着箱笼、麻袋,隐约可见药材的包裹和工巧的器械。车旁除了王府的护卫,还有穿着不同服饰的工匠、医者,人人面色肃然,整装待发。
王府两卫也抽调了两百人,一路随行护卫。
李承乾望着眼前这支由王叔在短短一夜之间就组织起来的队伍,再对比自己离宫时父皇的殷殷嘱托,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他深吸一口气,挺直了尚且单薄的胸膛,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朗声道。
“有劳王叔,有劳孙道长,有劳诸位了!灾情紧急,百姓疾苦,刻不容缓。我们便不再耽搁,即刻出发,赶往河南!”
“谨遵殿下令!”众人齐声应和,声震四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