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0章 赈灾事宜(2 / 3)

加入书签

,这也不打紧,也不只是承乾一个人前往灾区。”

“到时候,怀仁会与他同行。”

“有怀仁在旁看顾指点,出不了差错。明里,有朝廷钦差之仪、护卫禁军,东宫的五百千牛卫也随行。”

“暗地里,朕还派了百骑司的好手随行护卫、传递消息。一应赈灾物资、人员调配,房玄龄、杜如晦他们已在安排,绝不会让承乾有后顾之忧。他只需专心做好赈济灾民、安抚地方之事即可。”

听到李复会同去,长孙皇后紧绷的神情稍稍缓和了些许。

她深知这位小叔子看似散漫,实则能力极强,且对承乾疼爱有加,有他从旁护佑,确实令人放心许多。

至于其他,方方面面,朝廷安排妥当,十分周全,的确是不用担心。

赈灾这件事,并非一个人的能力就能做好。

各方协调,才是要紧事。

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能管理好一个地方,已经不是一件容易事了。

更别说,这次水灾波及的范围甚广,朝廷派遣的赈灾官员,也不在少数。

“陛下深谋远虑,是为承乾好,也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是臣妾妇人之仁了。只望他能体会陛下苦心,不负所托,平安归来。”

末了,长孙皇后不着痕迹的捧了李世民一把。

“咱们的鸣鸾,是李家的麒麟儿,定然可以。”

李世民语气笃定。

“以前,于志宁还担心太子长于深宫,怕起骄奢淫逸。”

“但是前些日子,朕已经跟于志宁和杜正伦说了。”

“曾经朕十八岁的时候,还在民间,百姓的疾苦与真伪,都非常了解。等到即皇位,处理日常事务还有失误,太子自小在宫中,以往老百姓的艰难困苦,他看不到,听不到,但是这两年,情况不同了。”

“承乾也会经常出宫,接触民间,甚至走到田间地头去。”

说起这些事的时候,李世民的眼神里是带着骄傲的。

“咱们的太子,已经不是深宫之中,不知民间疾苦的太子了。”

“虽然有时候处理朝政,依旧有稚嫩的时候,但是他毕竟才十四岁。”

长孙皇后莞尔一笑。

“也是陛下教导的好。”

李世民抚须一笑。

两口子坐在一块,聊了许久。

宫中,一骑快马携带着皇帝的诏书,冲出了长安城,朝着泾阳县的庄子疾驰而去。

天色已然擦黑,泾阳王府的门房正要将那两扇厚重的朱漆大门合拢、落下门闩,忽闻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如擂战鼓,由远及近,瞬息间便已冲到府门前。

“吁——!”

只听一声骏马嘶鸣与骑手勒缰的喝声,一名风尘仆仆、身着宫中禁卫服饰的信使利落地翻身下马,步履带风地踏上台阶。

“宫中诏书至!”信使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一手高高举起诏书,另一手亮出了表明身份的宫中腰牌,在门檐灯笼的映照下,金牌上的纹路清晰可见。

门房心中一惊,不敢有丝毫怠慢。宫中夜间急诏,必有大事。他连忙将大门彻底推开,侧身深深一揖:“信使请进!小人这便去通禀!”

“不必通禀,即刻引路,面呈殿下。”

信使语气急促,脚步未停,径直向府内走去。规矩他懂,但这种紧急诏书,必须第一时间亲手交付,等待通传反而误事。

门房见状,也不敢再多言,连忙小跑着在前引路,心中惴惴不安。

途中见到府中仆役,连忙让其去通知管家老赵。

即便是宫中来人,诏书至,也要在前厅中会面。

赵管家需要赶紧去书房通知郎君,让他赶紧到前厅中来。

书房门被推开,老赵气喘吁吁地禀报。

“郎君,宫中信使到了,有紧急诏书,现在正在前厅。”

李复蹙眉,这么晚了,有什么要紧事。

虽然心中疑惑,但是动作上未敢耽搁,赶紧就奔着前厅去了。

前厅之中,信使见到李复,躬身行礼,双手将诏书举过头顶。

“殿下,宫中诏书。”

“今日下午,八百里加急,山东河南两地四十余州发大水,黄河决堤,水患肆虐,陛下派遣太子前往河南赈灾,特发诏书,请殿下同行。”

李复一边听着信使转述,一边拿过诏书打开,一目十行的看过。

诏书之上,加盖了玉玺,十分正式了。

李复心中有了数。

赈灾这事儿,以前自己做过,这次派遣李承乾前往灾区,让太子亲临,自己随行,也算是给太子背书。

到时候从旁辅助。

既能历练到太子,又能确保事情在可控范围之内。

自己要去给高明打辅助了。

倒也不错。

李世民的思路是对的,这种事情,让太子前往历练,也是个机会,而且,也不会耽误赈灾的事情,有太子在,便是一杆旗帜,凝聚人心的旗帜。

受灾的百姓一看,太子亲临,朝廷看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