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7章 刮地皮(2 / 3)
是现如今,再看侯君集带着大军的这一顿操作,怎么看怎么都觉得,解气又痛快。
而且,多勤俭持家的将军?
怎么能说人家是土匪呢?
“这帮文人,他们就是闲的,打仗刮点地皮算什么?这会儿不拿走,还要留给他们以后喘过气来继续在西域作妖?”
“侯君集这点手段,以前又不是没有人干过。”
“打仗能捞回本,这就是好仗。”
什么体面不体面,能打胜仗、能减少己方损失、还能捞足好处,就是最大的体面!
高昌的那些百姓也好,士兵也好,都给他们把生活必需品搜刮干净了,他们想要活下去,就老老实实的听话,做顺民,大唐会让他们活下去的。
侯君集也不是让人搜完了就放着不管了,至少城池之中,留下了驻守的士兵,粮食生活物资都实行管控,在朝廷的旨意没有过去之前,高昌的俘虏,百姓,吃不饱也饿不死,这不就完事儿了嘛?
弹劾个锤子,一天天净整些没屁搁楞嗓子的话到陛
前头将军在打仗呢,你们在后头,不说全力支持,也别拖后腿。
李世民面沉如水,将前来弹劾的臣子敷衍了过去。
侯君集在高昌怎么打仗他不管,打仗是领军将领的事情。
他要管的,是达到朝廷的目的。
至于刮地皮,难堪归难看,以战养战,给朝廷省钱呢,更何况,这也是维持士气的手段之一。
被刮回来的物资,可以充实国库,也能赏赐将士,也能用于安抚高昌战后的百姓。
虽然是取之于他们,但是用之于他们的时候,他们得说谢谢。
至于西域诸国会不会“心寒齿冷”?李世民心中冷笑。
他们只会因为大唐展现出的实力而畏惧。
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对于敌人的心理,李世民琢磨的很是透彻了。
畏威不畏德,狗改不了.......
李世民放下手上最后一封奏章,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着,发出笃笃的声响,殿内顿时安静下来。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
“侯君集身为行军总管,总理征伐事宜。临阵对敌,自有决断之权。”
“高昌悖逆,自取灭亡。大军征讨,耗费钱粮无数。缴获敌资以充军用,减少朝廷损耗,亦是常理。”
“至于所奏之事……”李世民目光扫过殿下众臣,特别是在那几个跳得最欢的御史脸上停留了一瞬:“待其班师回朝,朕自会详加查问。若确有违律之处,定不轻饶。”
这话,听起来像是各打五十大板,既没有明确支持侯君集,也没有采纳御史们的弹劾。
但是御史们心里也清楚,在侯君集在外征战期间,陛下是将这件事先暂且压下了。
至于等到侯君集回来?
那就更不能提了。
灭了高昌,侯君集是带着军功回来的,刮地皮这点小事在打了胜仗的对比下,那就不算事了。
陛下这是在明保侯君集。
“眼下战事正值紧要关头,一切当以前线军务为重。此类奏章,暂且留中不发。诸卿不必再议。”
一锤定音。
西域高昌境内,大唐的军队接连攻克大小城池,侯君集乘胜进兵,直接包围了高昌的王城。
烈日灼烤着大地,风卷起黄沙。
城外旌旗招展,刀枪如林。
肃杀之气弥漫四野,压得城头残存的高昌守军几乎喘不过气。
侯君集骑乘在骏马之上,立于中军大纛之下。
冷眼看着这座孤城,连日来的势如破竹,已将高昌所有的外围力量清扫殆尽。如今,这最后的巢穴,已是瓮中之鳖。
侯君集并未下令进攻,这种情况下,鞠文泰父子若是聪明,就应该主动走出来。
果然,鞠文泰父子俩并未让侯君集等待太久。
高昌那并不算特别高大的城门,在一阵令人牙酸的吱嘎声中,被缓缓推开了一道缝隙。
紧接着,城门彻底洞开。
高昌王麹文泰,脱去了王袍,仅着一身素服,头发散乱,在他的身旁,是同样面色惨白、步履蹒跚的世子麹智盛。
父子二人身后,跟着寥寥数名同样身着素服、手捧高昌王玺绶、户籍图册以及象征性兵器的官员。
高昌王的玺绶,还是大唐皇帝赐下的,如今,要双手奉还回去了。
这一行人,在数万唐军冰冷目光的注视下,如同走向刑场一般,一步一步,艰难地挪出城门,走向唐军阵前。
走到距离侯君集马前约百步的距离,麹文泰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双腿一软,“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以头抢地,声音颤抖得几乎不成调:
“罪臣……罪臣麹文泰,昏聩悖逆,不尊天子,擅启边衅……今率子民……归顺天朝,乞求天使……念在上天有好生之德……饶……饶恕我等臣民性命……”
麹智盛也跟着跪倒在地,深深伏下身子,不敢抬头。
身后的高昌官员更是跪倒一片,将手中的玺绶、图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