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3章 难(2 / 3)

加入书签

/p>

数日后,翠微宫,含风殿。

侯君集已经带着人出发了,最近这两天,李世民看的全是西北的军务奏章。

放下奏章,伸手揉了揉眉心,稍作放松。

王德从殿外进来,手里捧着一份秘函。

“陛下,百骑司送来了一份市井舆情汇总,是关于……近日占城稻赏赐之事,百姓们的反应。”王德低声禀报,将密函呈上。

李世民闻言,眉梢微挑,来了兴趣。他接过密函,迅速拆开。里面是百骑司探子们从长安各坊、乃至周边畿县收集来的民间议论,记录得颇为详实。

他目光扫过纸面,起初只是随意浏览,但很快,神情便专注起来,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最终化为一声舒心畅快的轻笑。

“好!好!好!”李世民连说三个好字。

“好啊。”

“哈哈哈哈哈。”

随即,含风殿内传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李世民起身,踱步走到门口,望着远处苍翠,心情更是舒畅。

“朕最初只是想重重奖赏吴博士他们,不能让功臣寒心。”

倒是激发了民间向学,向务农之风。

名利二字,果然是驱动世人的最好的利器。

“天下人看到了,只要真有能力、真出成果,即便是在田垄之间,照样能博取功名,光耀门楣!这才是朕最想看到的!”

庄子上的一番敲锣打鼓,李复自然也知道。

农学院能做出成绩来,他这个书院的副院长,与有荣焉。

但在这份荣耀背后,李复想到的更多是远在岭南的艰辛。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个时代从北方骤然前往岭南,意味着什么。那不是后世带着防晒霜和清凉油就能轻松应对的旅行,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冒险。

想想当年,裴寂被流放,流放地就是广州。

北方人过去,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可怕的水土不服——陌生的气候、不同的水质、迥异的食物,都可能让一个壮汉迅速病倒。

到了那边要是适应不了环境,水土不服,是真的有性命之忧的。

他们去了,义无反顾的去了。

听到说要试着种植外来的稻种,能够提升亩产,他们就坚定的去了。

“给商队递个话过去,往广州去,给他们捎带些北方的物资。”李复对老赵说道:“种地这事儿,帮不了他们,但是其他供应上,一概不缺,要什么给什么,缺钱给钱,缺东西给东西!”

“能调用的,都会满足他们。”

“是。”老赵拱手应声。

李承乾他们兄弟仨听着李复的话,深以为然。

将士在外征战,朝廷还要保证粮草辎重补给呢。

吴博士他们在广州做的事情,不亚于将士在外征战。

“王叔,是否要派遣一些医官一同前往?”李承乾问道:“并调拨一批防治瘴疠、水土不服的药材过去!务必保障他们的安危!”

“这些都算在补给里,商队早就给他们捎带过去了,至于医官,我之前也想过,可是,当地的医官,必然比咱们调拨过去的要好一些,毕竟,环境造就人才。”

“术业有专攻。”

孩子们闻言,微微颔首。

也对,是这么个道理。

夜晚,兄弟仨人睡在一个屋子里。

夜色深沉,庄子的夏夜并不寂静,窗外虫鸣此起彼伏。

他们仨睡在一张大炕上,在宫中的时候,不会如此亲密,不管是小时候还是如今渐渐长大。

但是,在院里宫廷的庄子上,他们兄弟仨,能够每晚睡在一起,聊天,畅想。

白日的兴奋和忙碌过后,此刻安静下来,反而有些难以入眠。

李泰翻了个身,面朝李承乾的方向,黑暗中,他的眼睛亮晶晶的,犹豫了片刻,还是低声开口:

“大兄……你睡了吗?”

“还没,”李承乾的声音很清醒:“怎么了,青雀?还在想农学院和占城稻的事?”

“嗯……”李泰应了一声,组织了一下语言,声音虽轻却异常认真:“大兄,今天王叔说的那些话,还有咱们后来商量着要给南方送东西……我越想越觉得,这事……特别有意义。比读那些经史子集,更让我觉得……踏实。”

李承乾嗯了一声。

他都看到了,这些天,四弟钻研农书,跟着庄子上的老农下地干活。

这不是假的。

若不是喜欢,若不是钻进去了,他娇生惯养的皇子,又怎能吃下这份苦。

李泰听到李承乾的应声后,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

“大兄,我........我想去封地。”

李承乾在黑暗中微微蹙眉,侧过身来看向弟弟模糊的轮廓:“去封地?什么时候?”

“明年开春之前就走。”李泰说道。

“你也说了,占城稻要在江浙苏杭一带进行试种。”

“农学院没有那么多先生和学生,或许先生们能出一份力,但是不能把先生们都调派走,包括司农寺也是如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