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1章 赏赐的场面(2 / 3)
”
王德趁着皇帝心情好,从袖口中掏出一张单子,双手呈送给皇帝。
李世民微微颔首,应了一声,拿过单子,展开来看。
他这会儿心情正好,看什么都顺眼几分。他接过王德呈上的赏赐单子,目光快速扫过。
上面罗列着对吴博士、几位农学院先生以及那几名学生的赏赐:无非是金银绢帛、田亩宅邸,以及一些彰显荣誉的御用之物如笔墨纸砚或宫廷锦缎。对于官员和学子来说,这份赏赐算得上丰厚体面,既实惠又能光耀门楣。
“嗯,就这样吧。”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将单子递还给王德:“着人即刻办理,将赏赐送到他们各自家中去。记住,要大张旗鼓地送,让左邻右舍、街坊四邻都看清楚、都知道!”
“要让所有人都晓得,他们的儿子、他们的丈夫、他们的父亲,不是被朝廷发配到岭南那烟瘴之地受苦去了,而是去为朝廷立了大功,是光宗耀祖去了!朕和朝廷,都记着他们的功劳呢!”
“是,大家!老奴明白!定会办得风风光光,让吴博士和各位先生、学子们的家眷,脸上有光,让满长安的人都羡慕!”王德心领神会,脸上堆满了笑容,连连保证。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公开的、丰厚的、带有荣誉性质的赏赐,安抚是一方面,还要做给天下人看,只要真心为朝廷办事、立下功劳,无论出身如何,无论从事的是否是传统意义上“显赫”的行业,朝廷都不会亏待!
农学院招生困难的事情,李世民有所耳闻。
当初书院城立这个分院的时候,还被人耻笑了一阵子。
好好的学生进书院是去读书的,怎地读着书,又去种地了?
既然如此,还读什么书?直接去种地,岂不是少走好几年的弯路?
讥讽之声不绝于耳。
农学院能够存在,也是费了好大的力气。
第一批的几个学生,实在是珍贵的很。
有他们在,立住了农学院的根。
如今又在广州,在占城稻的试验田里立下了大功,当然要好好宣扬一番。
农学院不是胡闹,也不是浪费钱财资源。
而是真正有用的,有大用处。
更是要青史留名的!
占城稻之事一旦公开,朝廷必然要大力推广。在气候适宜的江南、淮南等地同时开辟试验田,选育良种,摸索最适合本地的种植之法……这些事情,光靠吴博士他们几个人,是绝对忙不过来的。
需要大量懂得农学知识、敢于实践、又能吃苦耐劳的人。
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人?
答案显而易见——农学院!
那出身农学院的人,必将是香饽饽。
至少近年,若是消息传开,报考农学院的学生,就一定会比往年多。
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利益的驱动,远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
农学院的那几个孩子,真正做到了“敢为天下先”,因此,厚赏他们,说得过去,他们也完全受得住。
王德离开之后,李世民坐在桌案前,想着这些事。
看来,怀仁那小子,眼光倒是毒辣得很。”李世民不由得对李复又高看了一眼。
占城稻亩产增多,不仅仅是多收多少粮食的问题,这关乎人口增长、边疆稳定、国库充盈,是真正的国本!
这些,都是自己做梦都想要看到的,想要实现的。
长安城,永兴坊,一处略显陈旧但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小院。
吴博士的发妻王氏正坐在院中榆树下缝补着衣裳,心里惦记着远在广州的丈夫,不知他吃不吃得惯那里的饭食,受不受得住那边的湿气。几个半大的孩子在一旁安静地玩耍。
突然,街上传来一阵喧闹声,锣鼓声声响,而且听着声音越来越近,似乎正朝着自己家的方向过来。
“娘,外面好热闹!”最大的孩子跑到门口张望。
王氏也疑惑地放下针线,站起身。这不过年不过节的,坊里怎么这般热闹?
还没等她走到门口,就见坊正一脸激动地跑进来,身后还跟着一群看热闹的街坊邻居。
“吴家嫂子!吴家嫂子!大喜事!天大的喜事啊!”坊正的声音都变了调,脸上笑得全是褶子:“宫里来人了!天使!天使来给您家送赏赐来了!”
王氏一下子愣住了,脑子里嗡嗡的:“天……天使?赏赐?为……为什么?”
“说是吴博士在南边立了大功!为朝廷种出了亩产增收三成多的神稻!陛下龙心大悦,特旨重赏!”坊正语速极快,兴奋地解释着。
宫里的人还没到家门口,事情就已经先在坊间传扬开了。
话音未落,一队穿着宫中服饰的宦官和侍卫已经停在了小院门口。为首的宦官面容白净,手持绢布诏书,脸上带着和煦却不容置疑的威严。
“吴博士家眷接旨——”宦官拖长了音调,声音清晰洪亮。
王氏这才如梦初醒,慌忙拉着孩子们跪倒在地,周围的街坊邻居们也呼啦啦跪倒一片,个个伸长了脖子,又是好奇又是羡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