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2章 传扬(2 / 3)

加入书签

地方,就能更换稻种了。

听说翠微宫那边,太子送给陛下的奏章,陛下让中书舍人誊抄,给了户部一份,给了司农寺一份。

或许,这奏章里的内容,也该重视重视了。

这里头,有机会。

这种事情,不让家中嫡子去掺和,但是对于庶子旁支来说,那就是顶好的机会了。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有些见识的人,更是看到了里面的道。

种地?

他们在行啊。

“以前只觉得读书科举才是正途,现在看来,这农学院也是条康庄大道啊!”

“可不是嘛!瞧瞧那赏赐,一点不比考上进士差!而且这才学了一年多,就立下这么大功劳!”

“朝廷如此重赏,看来陛下是铁了心要重视农事了。这农学院出来的,将来还怕没前程?”

“我家那小子,读书脑子不太灵光,但身子骨结实,说不定……去试试这农学院也挺好?”

“快打听打听,这农学院什么时候再招生?有啥要求不?”

以往提起农学院,人们或许还带着几分轻视,觉得是“伺候泥巴”的,没出息。但现在,金光闪闪的赏赐和“亩产倍增”的实绩,彻底扭转了这种观念。

种地,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成为了能直达天听、立功受赏、光耀门楣的“显学”!

消息如同野火燎原,不出几日,便从长安城烧到了周边的畿县乡镇,甚至更远州郡的有心人耳中,也渐渐听到了风声。

在那些钟鸣鼎食之家、高门大户的深宅里,当家主母或精明的家主们,在茶余饭后也开始掂量这件事。

“陛下如此重赏,太子殿下还专门上了奏章,听说连户部和司农寺都动起来了……这农事,看来是要大变天了。”一位身着锦袍的中年男子捋着胡须,对族中子弟说道。

“是啊,父亲。占城稻若真能推广开来,其中涉及的利益……怕是惊人。”下首一位年轻些的子弟接口道:“种子培育、田地管理,甚至将来推广,眼下朝廷重视这件事,毕竟是关乎百姓吃饭的问题,陛下想要做明君,要做盛世之君,那朝廷必然会全力支持这件事继续做下去。”

此时若是有机会接手到这件事,不出三五年,名利双收。

家主微微颔首。

“族中那些庶出的、或是读书上天分差些的子弟,或许可以往这方面使使劲。”

“那个农学院,现在看来,倒是个不错的跳板。即便不能像吴博士那般直接受赏.......能去学些本事,将来无论是在族中打理田产,还是被朝廷征用,都是一条出路。总比整日无所事事、惹是生非强。”

“今年明年,朝廷要是在地方上开辟更多的试验田地,那一定会从农学院里,征调更多的学生,若是事情做的好,也是功劳一件。”

即便是不能如同吴博士他们那般,将来为国史所记,能在地方史书上留个好名声,对于庶子旁支来说,已经是光耀门楣的事情了。

泾阳王府庄子上,农学院那原本有些冷清的院落,仿佛一夜之间变得炙手可热起来。开始有附近庄户人家小心翼翼地来打听消息,甚至有些长安城里的人家,也开始托关系、找门路,询问今年招生的事宜。

田间地头,老农们蹲在田埂上休息的时候聊起这件事。

“亩产多三成,乖乖,要是咱们家的水田里,种上那什么稻子,今年就能多收成好几石粮食。”

“听说那稻子还耐旱?要是真的,那可真是救命的稻子!”

“朝廷这么赏,说明这事假不了!泾阳王庄子上那书院,看来是真有能人啊!”

“我听说,是从南洋外头弄回来的种子。”有年轻人笑着说道。

“南洋?那咋了,这么好的东西,搁在蛮子手里多浪费,既然在大唐长的好,那就说明,应该是咱们大唐的。”

“就是,陛下不是已经着人取回来了吗?”

几个年轻后生乐呵呵的吹牛逼。

吹着吹着,南洋就被他们“私自”划入了将来大唐的领土。

“他三叔,你不是在泾阳王府的庄子上有门远亲吗?能不能帮忙问问,农学院还缺不缺打杂的?让我家小子先去蹭着学点也行啊!”

那被称作“三叔”的老者,显然见识多一些,叹息一声。

“栓子他爹,不是三叔说你。你这脑子,咋就转不过弯呢?”

“那书院是什么地方?你让栓子去打杂?端茶送水?扫地劈柴?人家缺你这个人吗?”

“你想让孩子出息,这是好事。但出路不是这么找的!”老者语气加重了些:“那农学院,它再怎么说,也是书院!是教真本事的地方!不是作坊招学徒!你想让孩子学种地的真本事,将来也能像那些人一样被朝廷赏识,你就得正儿八经送他进去学!”

“人家那里有蒙学,识字、算数,都教!孩子不识字怕啥?学啊!咱庄户人家的孩子是不如城里老爷家的孩子启蒙早,但咱娃肯吃苦啊!现在开始学,一点都不晚!”

又想让孩子出息,又不舍得花钱送去读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