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9章 出兵(2 / 3)

加入书签

,掠夺人口,封锁贡道,所有进出贡道的使者和商人,都被扣留。”

“原来如此啊。”侯君集点头:“那就更要打了,高昌算什么东西,他打焉耆也就算了,还敢在贡道上动手脚?!”

“那贡道,是西域各国来长安朝见的必经之路。”

“这就没将陛下,他们的天可汗放在眼里嘛。”

“高昌和焉耆都是大唐的属国,高昌攻打焉耆,视为叛乱。”房玄龄一锤定音。

今天敢打焉耆,明天他就敢打大唐!

“我大唐,也是有很长时间,没有这样的叛乱了。”长孙无忌感慨:“陛下为天可汗,应该说,绝对不能容忍如此的叛乱,如此悖逆之行。出兵惩戒,势在必行。”

“如此,就应该出兵惩罚!”侯君集三句话不离打仗。

“不然。”魏征开口说话了。

“陛下,高昌作乱,固然当罚。焉耆被侵,亦值得同情。然,大唐劳师远征,耗费钱粮无数,与所得相比,未必划算。臣以为,两不相抵,当以训诫施压为主,未必需要即刻兴兵。”

“不不不,这件事情,不可等闲视之。”房玄龄反驳:“高昌处天山南北,是交通要道,是大唐进入西域的门户,反之亦然,牢牢掌控在大唐手中,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当初汉朝和匈奴五争车师,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朝廷坐视不管,他今天敢打焉耆,明天就会去打伊吾,再往东,就是凉州了。”

“这不是钱粮能计算的,若是坐视不管,高昌坐大,西域门户洞开,将来所耗费钱粮兵力,就不止如今了。”

杜如晦点头。

“没错,更何况,如今西突厥刚刚安定下来,陛下才派遣使者前往,册封可汗,这个时候出兵攻打高昌,敲山震虎。”

李世民亦是点头。

“侯君集,征伐的事情,你先做准备。”

“是。”侯君集应声。

“朕已经着人给鞠文泰送诏书,让他亲自来长安见朕了。”李世民说道:“朕倒要问问,封闭大唐与西域之间的贡道,攻打焉耆,他想要干什么!”

“焉耆的人口和财产,怎么拿的,怎么送回去!”

庄子上,李承乾接到了来自翠微宫的书信。

书房里,李承乾的脸上一脸凝重。

“大唐,要对高昌用兵了。”

李承乾心里清楚,给焉耆讨公道,平叛,这些都是师出有名。

目的和师出有名是两码事。

最重要的是贡道,还有棉花地。

这两年棉花推广开之后,大唐对于棉花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多了,仅仅只是高昌的话,满足不了大唐的需求。

大唐各地,已经零零散散有开始种植棉花的庄户了。

可是,大唐的地,用来种棉花的越多,种粮食的就越少。

衣食住行,棉花是衣,粮食是食。

都很重要。

更多的棉花,意味着价钱还能再降一降。

百姓能够穿的起棉衣,就意味着,冬天路边能少些冻死的人。

“愁什么呢?”李复乐呵呵的抱着孩子进了书房。

李韶要去巡视庄子上,所以孩子就归李复带。

“翠微宫来信,大唐或许要对高昌用兵了。”李承乾说道。

李复微微颔首。

“早就预料到的。”

“西域太大了。”

“西域三十六国只是个统称,千百年来,西域的小国,更迭不断,那一片,乱糟糟的,今天你灭了我,明天我打你,都是很正常的。”

“以前不管怎么乱,没人管。”

“哪怕是前隋的时候,说杨广是圣人可汗,他也不管,只要人家跑到长安或者是洛阳,给他进贡一些特产,跪在他面前吹捧他一番,他一高兴,大笔的赏赐就送出去了。”

“人家只是付出了一点吹捧,就能得到大笔实质性的好处,何乐而不为?”

“漂亮话谁都会说。”

“西域之间的征伐,前隋是不管的,也管不了,隋炀帝的注意力,都在辽东之地。”

“有一定的高瞻远瞩,但是操作起来,一言难尽。”

杨广大手一挥,给予番邦诸多赏赐,这是裴矩亲口说的。

里面也有年轻时候的裴矩的手笔。

所以老了后悔,临死前把以前后悔的事儿都说了个遍,这也是要给后来者累积经验。

成功的,可以汲取,失败的,可以规避。

“大唐经略西域,要吸取前朝的教训,该给他们教训就给他们教训。”李复说道。

“但是,魏大夫说,出兵攻伐高昌,对于大唐来说,也是负担。”李承乾说道:“虽然大唐现在能够负担的起,但是在魏大夫看来,这是赔本的买卖。”

“魏公只算了眼前的经济账,这是他一个谏臣应该做的。”

“但是长远来看,政治和战略这两笔账,也是要算的。”

“这并不是赔本买卖,大唐的支出,未必不能在战争的时候,变成收益。”

米国佬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