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1章 冯家(2 / 3)
,临时成了故事讨论会了。
毕竟,这故事里,是真的有门道。
在座的也都是聪明人,人精堆里混出来的,想法自然就多种多样了,相互之间交流起来,轻松愉快。
况且,李渊也未尝没有借此要教导教导两个孩子的意思。
中午宴席过后,李韶抱着孩子去了偏殿休息,而李渊和李复还有俩孩子,则是坐在了一起,继续聊天。
说着说着,李承乾就提起了正事。
关于明年去林邑取占城稻的事。
也提起了冯盎。
“若是去林邑,船队最好就是从东合州(雷州)出发,那里,也在耿国公的辖区之内。”李承乾说道:“耿国公已经与两个儿子来到了长安,孙儿也见过他了。”
李渊抚须点头。
占城稻的事,是好事,要全力促成。
大唐的百姓有饭吃,这是天大的事情,百姓多一口饭吃,天下便少一分动荡。
冯盎嘛......
当年冯盎,还是他封的国公,给了诸多殊荣。
冯盎武德五年受李靖檄文而归顺大唐,当初以冯盎的辖地设置八州,封上柱国,高州总管,吴国公,其次子冯智戴为春州刺史,三子为东合州刺史。
不久之后,又改封其为耿国公。
贞观元年之前,冯盎未曾入长安,贞观后,新皇登基,冯盎在当地与谈殿等人互相争斗,仅有书信送往长安。
南边各地方州府前后上奏称冯盎谋反。
当初冯盎要谋反的事,闹的沸沸扬扬,朝廷都已经要派兵马讨伐了。
后来听说是被魏征上奏,将这件事给按了下来。
具体的细节,李渊就不知道了。
那时候,他人已经不管朝廷的事情了。
“冯盎来长安了啊。”李渊笑道:“如此,朝中诸多人,也该放心了,更何况,他还带着儿子来了。”
“怕是这次到长安,等走的时候,他的一个儿子,得留在这里。”
听到李渊这般说,李承乾脸上闪过一抹错愕。
他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质子。
冯盎归顺大唐,但是他在南边的影响力太深了,广东一带,天高皇帝远,朝廷的政令到达那里,是否能够推行,是否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变数太多。
曾经冯家在那边,可以说是无冕之王了。
就算是归顺大唐,做了耿国公,可是势力还在。
否则贞观元年的时候,朝廷也不会起了兴兵的心思。
“孙儿此番见耿国公,见他态度公瑾,倒是不像是有二心的样子。”
“更何况,带两子入京.......”
“大多数人的心思,是不会写在脸上的。”李渊笑道:“能掌控一方的人,更是如此。”
“当年朝廷要派兵,这件事,怕也是将他吓得不轻。”
“他的确是没有什么异心,这几年没到长安来,也是南方形势不稳定,地方上争权夺利,不比长安城简单多少。”
“满朝,能看明白的,魏征算一个。”李渊轻笑:“冯盎若是要反,何必等到二郎登基之后呢?武德年间,天下未定,他若想割据一方,自立为王的机会多的是,且名正言顺。”
举旗打仗嘛,讲究的就是一个师出有名,名正言顺。
贞观年间谋反,哪儿来的“名正言顺”?
“是。”李承乾颔首应声:“当初魏监也是如此说的,还说岭南路途遥远、地势险恶,有瘴气瘟疫,不可以驻扎大部队。况且,所谓的反叛,尚且没有形成,朝廷不可兴师动众。”
“孙儿记得,当初上奏说冯盎谋反的,不在少数,不然,阿耶也不会想要征发江、岭数十州兵马大举讨伐。”
“魏监说,冯盎若是反叛,必然分兵几路占据险要之地,攻掠邻近州县。”
“可是,这么多人说冯盎反叛,冯家的兵马,却是没有动静,没有出境。”
“当年如果真的直接派兵过去,恐怕不是反叛,也要逼得人反叛了。”
李渊颔首。
二郎身边的那些人,也是剽悍无比啊。
后来冯盎虽然没有来长安,但是冯智戴来了,天子的使者已经到了岭南,如果冯家这边没有人来长安表态,那就真的要打起来了。
天下不安定的时候,尚且不曾有割据之心,天下安定了,又怎么会有?
岭南这地方,虽然天高皇帝远的,但是人力物力,如何与中原相比较?
李泰在一旁听得似懂非懂,这事儿,不是已经过去了嘛。
而且,现在人家也主动来了。
质子的事情.........
李泰忍不住问道:“那冯盎会愿意吗?留一个儿子在长安。”
李渊哈哈大笑,“他既然主动来长安,自然已经做好了准备,他是聪明人,心里有数的。”
李复沉吟片刻。
“若是冯盎在岭南配合这件事,那势必会更加顺利。”
“放心吧,不会有意外的。”李渊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