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世家门庭上(2 / 3)

加入书签

阁“博文斋”

只是没有想到,这次孙家搬迁至京都城,竟然将整个博文斋都一同带了过来。

不论其他,遥遥数千里之距,便是这沿途的陆路行船、风吹日晒,都随时可能对纸张运送造成严重的打击。

可是孙家这一趟不但比计划的行程缩短了许多时日,更是保全了所有物资,任何一本书册、甚至其中的一张半页都没有丝毫损毁。

除了这纵横十余条街道的行列之外,更让人觉得震撼的,是两侧数百名身着素衣布衫的士子学生。

他们一个个的都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举止谈吐俱是文质彬彬,气度不俗。

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博文斋亲传弟子,大多是各地慕名而来的读书人。

他们所行大多为了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护送这些数不胜数的典藏孤本,另一则,是为了参加博文斋每三年一期的春闱大考。

须知寻常百姓要走入大梁的仕途之道,主要通过科举。

可在科举之前的一关,便是朝廷委托博文斋开办的春闱之试。

这是先皇梁文帝之时便定下的规矩,皆因博文斋一脉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网罗天下间的才学与知识,且都乐为淡泊名利的传道者。

与其由朝廷大费周章,为了遴选人才而煞费苦心,倒不如交由博文斋的学者们守好第一道关卡。

及第登科的学子,也会交由博文斋传道受业,直至科举放榜选拔出其中最为拔尖的那些。

梁文帝文韬武略,所选择的这条计策也算无遗漏,这之后的数十年间,在孙弘文的带领之下,一批批优秀人才被输送进入大梁朝堂,并逐渐成为这个帝国可以仰仗的志士谋臣。

当然,朝廷为了钳制孙家,早已预备相应的对策,那便是孙家人不得入朝为官。

虽则满朝皆为孙门桃李,可是只要没有官衔加身,就杜绝了名正言顺瓜分皇权的可能。

这样也能避免博文斋偏离本心行事,为的是大梁长长久久的文风相承。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近年来大梁重文轻武,文官在朝野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孙家随之水涨船高,但是梁成帝并未表现出对于孙家的忌惮与猜疑。

在他的眼中,向阳孙家再厉害,也只是一群没有实权的笔杆子,不足为患。

不过孙晋良的确算是例外,只因他自幼在武学造诣上已然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又早早地被左忠海挑中,才会破格效力军中,成了孙家唯一有官衔在身的人。

望着这声势浩大却寂静无声的队伍,沈亦清只觉得莫名感受到一种震撼。

那不是来源于权钱之类的身外之物,而是一股极具冲击力的精神信仰。

“你在看什么?”

一旁的燕云易见她流露出几分钦佩与惊异之情,担心她心生怯意,无法应付接下来的事情。

沈亦清目不斜视地摇摇头道:“令行禁止也不过如此,我曾经想过,是什么能够支撑着这个王朝长盛不衰。

直到今天看到现在的画面,我感觉自己好像有了答案。”

知识的力量就像是星星之火,可以点燃一切风吹过的地方。

如果将大梁的精神文明比作燃烧的火焰,那么这些人就是手持火种的探路者。

只要火种不灭,大梁就能够屹立不倒,即便站在最高处的世家贵族是怎样的挥霍无度,都有股力量支撑着这个帝国不至于崩溃坍塌。

燕云易清楚她在说些什么,但是没来由地觉得有些抗拒道:“你只是个外来之人,并不了解这个国家。”

沈亦清道:“是吗?或许吧。

可能是因为这些日子以来,从城外的难民、到病逝的沈顾春,我所听到的、见到的,没有几处是能够用国泰民安来描述。

相反,倒是对得起骄奢淫逸四个字。”

她其实一直都知道燕云易是个忠君爱国的好将领,善待自己的士卒,敬重自己的君主,就连对待她这样来历不明的陌路人,也能够做到问心无愧。

她并非故意想要反驳他,恰恰越是因为觉得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越希望他能够看清楚自己效忠的是什么。

其实沈亦清应该明白,既然是燕云易教会了她要如何遵循大梁的生存法则,不要轻易被自己的个人情绪影响,那么他定然比自己看得要透彻得多。

那么或许,他不是看不破,而是根本没有想过要跳脱这一层显而易见的禁锢。

说完后,两人都沉默了很久。

若不是孙家长长的队伍走近了,兴许他们会一直冷战下去。

眼看着孙家的车驾依次停在门前不远的位置,不消赵嬷嬷特地上前提醒,沈亦清率先表现出与燕云易举案齐眉的表象。

当然了,她伪装的姿势一如既往地拙劣,不过是体态僵硬地挽住燕云易的手臂,可身体却与他隔出半个人的身位。

相比之下,反倒是那次的大梁皇宫之行,二人还表现得更加默契一些。

燕云易低下头,看了看沈亦清下意识紧张地捏成拳的小手,指节微微泛白,衬得她脸上的笑容愈不自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