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汉家自古重文教(2 / 3)

加入书签

板最多是记录各军的功劳,还有就是夸耀勇士。大军之下各军也有这样的记功板,也会记录自家军中壮士的功劳。

    这些也只是为了广而告之,真正详细的还有记功簿,这就与其他军中的大同小异了。”

    虞允文缓缓点头:“此举也是为了激励士气?”

    “有这方面。”罗慎言顿了顿复又说道:“都统郎君还有别的考量,想通过此举建立信誉。他说许多宋军之所以战意如此低下,就是因为事后上官往往不会兑现军功赏赐,所以只能射一轮箭,要一轮赏。这样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可大战终究还是得论功行赏的,总得让儿郎们觉得,我们这些上官说话算话,不会贪墨他们的功劳。也因此,都统郎君想出了这个办法,将各部功劳光明正大的摆出来,全军一起作监督。”

    “管用吗?”

    “自然是管用的,就比如如今,哪怕许多赏赐回到山东才能兑现,靖难大军依旧能奋勇作战,不就是因为军卒皆相信我等,相信都统郎君吗?”

    虞允文再次点头。

    李琦却是指了指黑板,好奇的说道:“这白垩写成的字倒也漂亮,但普通军卒识得如此多的字吗?”

    罗慎言摇头:“自然不能,但可以教授他们来识字。”

    仿佛咄咄逼人一般,李琦继续追问:“能学会吗?”

    罗慎言笑了:“虽说人有聪慧蠢笨之分,但到了军中厮杀,能听得懂军令,哪有真正的蠢蛋。只要想学,不说能成文学大家,粗通文墨还是能做到的。”

    宋朝的识字率其实还算可以,因为宗族势力庞大,各地建学成风,私塾也是遍地,外加工商业发展,百姓也愿意让孩子多学几个字。

    但这是在宋国范围之内,在金国就是另一码事了。尤其是这些年,金国的地主豪强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也就不再关注文教事业。

    至于金国官府……以他们可悲的基层统治力,指望他们还不如指望一块叉烧!

    这还是金国中期情况,经过蒙元的大恩大德之后,明朝初年朱元璋用了大半辈子都没有完全扭转北地的文教局面,到了晚年还哀叹中原北地遍地腥臊,依旧是胡风鼎盛。

    刘淮其实早就想通过各种办法来提高治下百姓的识字率了。

    一方面要建立私塾,让教书先生给小孩教书。这件事单靠民间自发其实很艰难,因为这年头底层百姓很难脱产,教书先生也是人,也要吃饭,靠一点束脩可喂不饱肚子。

    这时候就需要官府、宗族乃至于地主豪强出面,来维持私塾运转。

    至于成年人教育,刘淮一开始想要创办夜校之类的教育机构,然而真正前期准备的时候才发现,夜校能组织起来的前提是本身就有大量成年人聚集。

    后世工厂会天然具备这个条件。

    但现今不成。

    农业社会制约人口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单位面积的土地养活不了那么多人。

    让干了一天农活的农民在晚上跑到县城来学习识字,简直是折腾人玩。

    而聚集青壮的地方,除了在冬日修渠,集训备贼之外,只有大军之中了。

    现在在山东主持民政的是罗慎言的老爹罗谷子,草台班子刚组建,鬼知道能有什么成果。魏胜与刘淮一北一南与金贼拼命,也只能忙中抽闲,在军中实行基础教育了。

    虞允文沉默片刻方才说道:“有用吗?”

    罗慎言肃然说道:“若说都读了书,识了字,就能人人以一当十,刀枪不入,也是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