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整军抚民(2 / 3)

加入书签

锐中的精锐,是战场上的王牌力量。

最后,新成立“锐武卒”,作为精锐步兵,员额三千人,由李孝忠统领,将在战场上承担攻坚等重要任务。

各军加起来正好一万人。

此外,还新成立“联勤军”,由李椿年统领,员额一万人,为辅兵编制,主要负责全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以现有的辅兵营为基础,不足的人员则在流民中招募,为前线作战提供坚实的物资后盾。

同时,各部主将亲兵营扩招至一百人,且不计入编制,作为主将身边的亲卫力量。

不仅如此,刘錡还对“匠作营”进行分拆,成立“建造营”,归联勤军统辖,主要负责各类军事设施的建造与修缮;单独成立“铁器营”、“火器营”,由胡奎统领,负责研究、设计、制造各类兵器,并招募相关匠人,推动军事装备的研发与生产,直接对刘錡负责。

刘錡作为秦凤路第三将主将,统领全军,并亲自掌管“玄甲军”、“赤甲军”、“霹雳军”、“惊雷军”,掌控军队核心力量。

李孝忠担任步军副将,统辖“锐武卒”、“龙骑军”,负责步兵方面的指挥与调度。

王猛出任骑军副将,统辖“骁骑军”、“骠骑军”,主管骑军事务。

李椿年担任参谋副将,统辖“联勤军”、“建造营”,为军队的后勤与战略规划出谋划策。

各军统制均为部将,胡奎等同于部将级,如此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职责明确的军事指挥体系。

待军事编制宣布完毕,会议进入第二个重要议题——流民安置问题。

自刘錡初到巩州,李孝忠招募的第一批流民开始,接着是薛坚薛强招募的第二批,大部队回巩州时带回的第三批,再加上陆陆续续自行投奔过来的,不算已编入正兵、辅兵的人员,李椿年这边收容的流民数量已接近十万人。陇西附近的荒地,经过这一番安置,几乎已分发殆尽。

面对这一情况,刘錡命令李椿年以巩州为界,巩州境内所有荒地均可进行开垦与分发。对于那些因主人死亡或者迁徙而撂荒的有主田地,先仔细登记造册留存之后再行分发。以后原主归来有争议的时候再说。

为解决劳力短缺家庭的耕种难题,刘錡组织成立“互助会”,鼓励百姓互帮互助,共同完成耕作与收获。同时,大力鼓励鳏夫寡妇重新婚配,待他们组成新家庭后,官府负责将土地调配到一起,或者重新分配新地,让他们能够安心生活与劳作。

考虑到几万人的军营存在着诸多生活需求,刘錡组织成立“浣衣社”,专门为军营士兵洗晒军服。其酬劳由士卒军饷支出,如此既为士兵提供了便利的服务,又为百姓创造了获得报酬的机会,真正做到各取所需。

随着军营的发展,周边逐渐兴起集市。然而,集市中竟出现了赌坊、青楼等不良场所。刘錡深知这些场所对军队风气的腐蚀,果断下令予以取缔,并严肃军令,对违反者予以重罚,以维护军队的纪律与纯洁。

与此同时,刘錡大力鼓励士卒与良家妇女通婚成家,并为他们发放安家费,促进军民融合,稳定军心。

对于那些失去亲人的孤儿,官府必须进行详细登记造册。

十岁以下的孤儿,鼓励百姓办理领养手续,给予他们家庭的温暖。

十岁以上身体健康的,不分男女,均可加入刘錡单独成立的“童军训练营”,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还能接受系统的训练。

十岁以上身体状况不达标的,可加入“建造营”、“铁器营”、“火器营”,成为学徒,按照学徒标准发放月钱,让他们能够学习一门手艺,拥有安身立命的本领。

刘錡始终秉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让前来投奔的百姓没有后顾之忧,并且通过这些举措,使巩州的抚民政策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宣扬,吸引更多人前来归附。

在刘錡的精心安排下,巩州的新兵整训工作再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就在此时,来自西北的战报与刘仲武的书信终于传至巩州。

原来,童贯下令刘法率领熙河兰湟军、刘仲武率领秦凤军,两部合并共十万大军,从古骨龙出发,攻打西夏的仁多泉城。同时,泾原路经略使康炯出兵攻打应理,以此作为牵制。

“仁多”乃是党项族的贵族姓氏,长期聚居在浩斖河流域的仁多泉、矬子山一带,部族众多。其首领仁多嵬丁生性残暴,经常率兵数万侵犯宋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后被宋将彭孙率军设伏斩杀。西夏梁太后让仁多嵬丁的侄儿继承了他的官职,这一举措却引得仁多嵬丁的儿子仁多楚清大为不满,一怒之下,他带着部分族人叛逃至宋境。后来,夏国为加强防御,抢修仁多泉城,这一举动引起宋廷的极大不满。此时恰逢“仁多部”内乱,宋廷便集结大军,欲攻打仁多泉城。

刘法在嵬名楚清的引导下,一路直插仁多泉城。尽管他特别点名要求刘仲武千里迢迢赶来赴援,却根本不等两部合兵,便凭借手中兵力众多,贸然强攻仁多泉城。

仁多泉城作为“仁多族”的大本营,驻守在城里的八千多仁多族人拼死抵抗。他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