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折家兄弟(2 / 3)
踏上行程。
接着到了西京洛阳,高俅带着刘錡等人来到种家老宅。种家老宅气势恢宏,朱漆大门上铜钉排列整齐,彰显着种家的威严。高俅郑重地拜会了种家,将种师道托带之物恭敬呈上。种家的长辈们热情地招待了他们,双方交谈甚欢。
在种家,刘錡见识到了种家的家风严谨,子弟们个个英气勃勃,彬彬有礼。
离开洛阳后,队伍又经过了荥阳、郑州。荥阳的田野里,庄稼已经开始泛黄,一片丰收的景象。农夫们在田间劳作,脸上洋溢着朴实的笑容。郑州的城墙上,旌旗飘扬,城门口守卫森严。刘錡等人出示了通关文牒,才得以通过。
就这样,走了半个多月,众人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东京汴梁。
远远望去,东京汴梁那高大的城墙、繁华的街道,还有那熙熙攘攘的人群,让刘錡心中涌起一股熟悉亲切的感觉,这一世的家就在这座城市。这里是大宋的中心,汇聚了无数的繁华与荣耀,也隐藏着无尽的纷争与危机。
刚踏入东京汴梁的城门,一股热闹繁华的气息就扑面而来,正如刘锜前世看过的名画——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那般生动鲜活。
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叫卖声、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独特的市井交响乐。街边店铺林立,招牌幌子随风摇曳,有绸缎庄里色彩斑斓的绫罗绸缎,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有酒楼里飘出的阵阵酒香和美食的香气,引得路人频频侧目。
刘錡等人骑着马,在人群中缓缓前行。明月也掀起车帘,欣喜地望着这些熟悉却阔别已久的场景。
他们路过一家茶馆,门口摆放着几张桌椅,几位老者正悠闲地坐着,一边品着茶,一边谈论着最近的奇闻趣事。不远处,一个卖糖人儿的小摊前围满了孩子,他们眼睛睁得大大的,盯着摊主手中逐渐成型的糖人儿,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再往前走,是一家打铁铺,铁匠师傅光着膀子,挥舞着大锤,一下又一下地敲击着烧得通红的铁块,火星四溅,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不知不觉,一行人已到高府门口。
刘锜跳下马来,走到高俅车轿旁,躬身行礼道:“殿帅,已经到家了!”
车轿停下,高俅下得车来,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抬手虚扶,语气带着几分长辈的亲和:“錡儿,跟我不必如此多礼。你父亲与我相交多年,你就如同我的子侄。快回去吧,家人都盼着你呢。”
刘锜回道:“此番回京,一路幸得殿帅多加照拂,感激不尽。那末将先回去向家人报个平安,改日再登门拜谢。”
高俅哈哈笑道:“好好好,这一路你也辛苦了,回去代我向家里人问好,如有什么需要,随时过来找我。”
刘錡再次谢过,牵着马,带着明月和刘贵等一众亲随朝另一方向的刘府走去。
汴梁城商业高度繁荣,街道常被商铺、摊贩侵占(即“侵街”现象),导致“坊无广巷,市不通骑”。尤其是御街、州桥等核心区域,牛车、行人、商贩混杂,实际上骑马通行的难度很大。
宋代法律虽未明文禁止骑马上街,但《宋刑统》对街道管理有详细规定:侵占街道者会被处以70大板,还设立有专门的“街道司”专职管理交通秩序。例如,主干道御街禁止占道经营,车马需按指定路线通行,若骑马引发拥堵或事故,可能被判定为“扰乱公共秩序”而受罚。
之前护送高俅进城,一行人还能骑行,毕竟高俅不是一般人,那可是官家面前的红人,出行都是打着旗牌鸣锣开道的。可刘锜一行人把高俅送回府后,就不敢大摇大摆的在大街上骑马了,虽说刘仲武是边疆大将,但在这东京汴梁,皇城之内,还真不算是啥了不起的人物。万一惹出啥事来,人家都不一定能给面子。
刘府内一片忙碌,刘家大夫人薛氏天未亮就起身了,指挥全家上下迎接儿子回家。时辰差不多了,可还迟迟未见到儿子人影的她在厅中来回踱步,坐立难安,手中的帕子不自觉地绞来绞去,不时望向门口,眼中满是焦急。
刘家二夫人王氏端来热茶递上,轻声宽慰:“姐姐,您先喝口茶,錡哥儿多半有事耽搁了,肯定马上就到了。”
薛氏接过茶,轻叹:“妹妹你知道的,锜儿这孩子自从被相公带去西北,我这心就没放下过。”
王氏温柔地笑了笑,拉着薛氏的手坐下:“姐姐,您也别太操心了。錡哥儿有本事,又懂事,肯定能照顾好自己。”
薛氏轻轻叹了口气,紧握着王氏的手:“妹妹,也就你能宽我的心。这些年,多亏有你陪着我,一起为这家里操心。”
王氏回握住薛氏的手,摇了摇:“姐姐说的这是哪里话,咱们都是一家人。况且,姐姐平日里操持家务,管理上下,才是最辛苦的。”
突然,一阵匆忙的脚步声传来,一名家丁快步走进厅中,躬身行礼,高兴地说道:“夫人,二夫人,有消息了!少爷他们已经进城,这会应该就要回府了吧!”
薛氏一听,眼中瞬间闪过惊喜,连忙起身激动地问道:“你可看仔细了?錡儿他看着怎么样?有没有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