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君臣奏对(3 / 4)
罢了。”
赵佶微微点头,目光中带着审视,道:“朕看你似乎有所保留,不敢全力开弓,莫非此弓太软不合手?”
刘錡赶忙回道:“官家慧眼如炬,正是如此。小子双臂自幼练就了几分力气,怕用力过猛扯坏了宝弓,惹官家怪罪!”
宋人向来喜爱射箭,在边境地区,射箭是保家卫国的重要技能,而在繁华的城市之中,这门手艺则演变成了一项极为流行的休闲娱乐活动。大街小巷之中,箭术会社随处可见,就如同现代的俱乐部一般热闹非凡。人们在这里切磋箭术,交流心得,射箭已然成为了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赵佶这位“文青”皇帝,对射箭更是有着浓厚的兴趣,自是个中高手。只见他站起身来,接过弓,神情专注,挽弓连射两箭,动作娴熟流畅,两箭皆稳稳地射中靶心,展现出了高超的箭术水平。
射完之后,他又把弓递给高俅,高俅也不推辞,接过弓,摆好姿势,一箭射出,却意外落空,但紧接着第二箭,精准地射中了靶心。
高俅笑道:“官家射术精湛,犹如百步穿杨,臣自愧不如啊!”
赵佶对刘錡笑道:“别听他的,高卿家箭术超群,只是每次都故意让朕几分,哄朕开心罢了。”
高俅虽以蹴鞠获宠,但他身材高大魁梧,平日里也勤练武术,有着扎实的武术底子,否则那些花样繁多的蹴鞠技巧,还真难以玩得出来。
刘錡躬身,恭敬地说道:“小子在官家、殿帅面前献丑,实在是鲁莽了,还望官家与殿帅恕罪。”
“来,过来坐。说说你对西北局势有何看法?”赵佶坐回椅子,端起一杯茶,轻啜一口,目光中带着一丝审视与期待,问道。
高俅也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道:“九郎,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无需有任何顾忌,官家这是在考较你呢!这可是展现你才华的好机会。”
刘錡回道:“既然官家垂询,小子自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有错漏之处,还请官家恕罪。”赵佶笑道:“不妨事,尽管说来,朕倒想听听你这少年郎的见解。”
刘錡略作思忖,整理了一下思绪,缓缓言道:“我大宋精兵大多部署在西北边境,凭借这些精锐之师,夏国方面暂且可保无虞。然而,辽国虽地域辽阔,国力强盛,但如今辽东女真族异军突起,其立国前后连续几战均是以少胜多,打得辽国丢盔弃甲,屡战屡败。辽国往日的雄风早已荡然无存,以小子看来,这几年间,辽国早晚必亡于金人之手。”
说到此处,刘錡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赵佶,却见赵佶低着头,正专注地看着杯中茶水,脸上的表情难以捉摸,不知是否在认真倾听。他又看了一眼高俅,高俅倒是神色平静,眼神中透露出鼓励的意味。
赵佶轻轻“嗯”了一声,示意刘錡继续说下去。刘錡深吸一口气,接着说道:“至于夏国,自梁后犯境以来,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元气大伤。新主性格懦弱,并无进取之心,且急于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我大宋应趁辽金对战,双方无暇南顾之时,集中兵力,果断拿下横山一线。横山地理位置至关重要,拿下横山,便可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态势。如此一来,夏国必然不敢轻举妄动。然后,再逼迫夏国与我大宋开通互市,通过交易获取战马,大力编练骑军。同时,招募训练士卒,精心整备粮草军械,未雨绸缪,以应对金人灭辽后可能南下犯境的危机。”
赵佶抬眼看向刘錡,目光中带着一丝探究,问道:“你的意思是,拿下横山就不打了吗?”
刘錡闻言心中一凛,暗道自己是不是说得太多,言辞过于直接了?他赶忙恭敬地回道:“官家,依小子看来,夏人似犬、辽人金人似虎。犬伤人,虎吃人。目前金、辽两国,一个正处于崛起之势,野心勃勃,一个不甘没落,拼死抵抗,双方已势同水火,必定会以死相拼。正所谓,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大宋如能抓紧这难得的时间,大力发展军备,使彼消我长。以我大宋的富庶,只要稳扎稳打,持之以恒,必能在未来的局势中占得上风。而夏人,不过是疥癣之患罢了,不足为惧。”
赵佶听后,微微摇了摇头,说道:“童太尉曾向朕进言,称夏国目前国力虚弱,正是我大宋趁虚而入的大好时机,若不趁机攻打,只怕养虎为患,日后再难根除!朕深以为然。”
高俅见话不投机,气氛略显尴尬,赶忙赔着笑脸插言道:“九郎和童太尉所言均有道理,依臣之见,不如先集中精力拿下横山一线,稳固我军的战略地位,之后再根据局势发展,从长计议其他事宜。”说着,他不着痕迹地给刘錡使了个眼色,暗示他不要再多言。
赵佶点点头,脸上的神情缓和了一些,道:“虽说你们二人想法不尽相同,但毕竟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首先要拿下横山。”又对刘錡笑道:“想不到九郎如此年轻,却能文武双全,眼光独到,对局势有着如此深刻的见解,实乃我大宋之福啊。”
“高卿家~”赵佶忽然转头看向高俅道。
“臣在。”高俅忙躬身施礼,姿态恭敬。
赵佶道:“此次刘錡立下大功,朕心甚慰,封为兵马督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