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生而不隶书则立名(2 / 2)
,指尖不停地在地面上划动着什么。
胡一刀心中疑惑,便装作醉酒的样子,摇摇晃晃地向那三个更夫走去。
他假装不小心摔倒,身体歪斜地倒在了那几个更夫的旁边。
“哎呦,我的老腰啊……”
胡一刀呻吟着,眼睛却悄悄地瞥向地面。
只见在泥地上,赫然写着三个歪歪斜斜的字:“人”
、“口”
、“田”
。
胡一刀心中一惊,他立刻明白了这几个更夫的意图。
他们是在偷偷地练习写字!
第二天,胡一刀不动声色地给每个更夫都了一个特制的竹哨。
这竹哨看起来和普通的竹哨没什么区别,但里面却暗藏玄机——在竹哨的内部,藏着一张极其微小的纸卷,上面印着简化版的《识字五课》。
胡一刀知道,这些更夫都是穷苦人家出身,根本没有机会学习认字。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他们能够偷偷地学习一些知识。
五天之后,巡夜司的人突然闯入了打更班,开始进行搜查。
他们声称接到举报,说打更班的人私藏违禁物品。
然而,经过一番搜查之后,巡夜司的人却一无所获,只缴获了一些空空的竹哨管。
原来,那些更夫早已将纸卷背诵得滚瓜烂熟,然后偷偷地焚毁了。
他们知道,一旦被现,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避免暴露,他们还悄悄地将夜间交接的口令改换了。
原本的口令是“今日无事”
,现在则改成了“我认得字”
。
一字之差,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与此同时,在共济粮行,李芊芊也在忙碌着。
她正在清点粮行的账目,突然现,邻镇王老板送来的一批麻袋有些不太对劲。
这批麻袋的线脚异常粗密,看起来十分结实。
李芊芊心中疑惑,便拆解了一个麻袋,仔细检查起来。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在麻袋的经纬之间,竟然暗绣着一些凸点。
这些凸点排列组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符号。
李芊芊立刻意识到,这是一种盲文!
而且是一种柳三针所传授的盲文变体。
她仔细地触摸着那些凸点,终于辨认出了其中的内容:“周阿贵已迁,勿忧。”
原来,这是王老板送来的消息,告诉他们周阿贵已经安全转移了,不用担心。
李芊芊心中一喜,立刻将这种方法传授给了村里的织布妇人。
她让织布妇人们以不同的针法,在布匹上记录每月粮价、布匹损耗等重要信息。
数日之后,张大户家的一个家仆抱来一件破损的衣裳,请求村里的织布妇人帮忙缝补。
那村妇一边缝补着衣裳,一边漫不经心地念叨着:“上月米涨三文,东仓虚报五斗……”
那家仆闻言,脸色骤变,连夜赶回家中,将此事禀告给了张大户。
张大户听了之后,勃然大怒,斥责那家仆“疯言疯语”
。
他根本不相信,一个村妇竟然能够知道粮仓的秘密。
殊不知,此时此刻,整个县城的针线活儿,都已经悄然变成了一个个秘密的账本。
村子里,老汉召集了村民们,准备召开一次议事会议。
“乡亲们,今天我召集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一件事情。”
老汉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说道,“我想把咱们祖传的族谱重新修缮一遍。”
村民们听了,都有些不解。
“老族长,咱们的族谱不是一直都在吗?为什么要重新修缮啊?”
老汉叹了口气,说道:“以前咱们不识字,咱们姓啥名谁,过去都靠嘴说,官府一笔勾销就没了。
现在好了,咱们的孩子们都学会写字了,咱们也该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石头里,让子孙后代都记住咱们。”
村民们听了老汉的话,都觉得很有道理。
当晚,全村老少都提着灯笼,带着笔墨纸砚,聚集到了祠堂外面。
他们在祠堂外的青石板上,逐个写下了自己的姓名。
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祖先的敬意,对未来的期盼。
陈皓也来到了现场,他亲手执笔,蘸饱朱砂,为块石碑题写了八个大字:“生而不隶,书则立名。”
这八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代表着陈皓对村民们的期望,也代表着他对这个时代的呐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