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o3章 共主之争上(1 / 2)

加入书签

……

天门儒山。

某处蕴含天地至理的静室。

梵净圣佛与四象道宗道主相对而坐,主位之上,气息浩渺如万古青天的儒山之主,目光平静地落在两位不之客身上。

“那几位小辈,已然深入蛮荒腹地。”

儒山之主的声音听不出喜怒,如同陈述一件与己无关的小事。

“你们二位,一个梵净之主,一个道宗魁,不去阻拦自家后辈的莽撞行径,反倒联袂来我这穷山僻壤做客?倒是有趣。”

道主闻言,抚掌轻笑,笑声中带着一种看透世情的洒脱,道:“阻拦?道法自然,何须阻拦?少年意气,本就该如鹏鸟击空,蛟龙入海。”

“他们心有执念,身负因果,那蛮荒纵是龙潭虎穴,亦是他们必经的磨刀石。

强行阻拦,非但无益,反而可能折了那股锐气,坏了那份道缘。”

“谁有这个资格,又何必去阻拦青年的肆意张扬?任其翱翔,方见真章。”

梵净圣佛眼帘微垂,指尖木质佛珠缓缓捻动,声音空寂而辽远,道:“是缘,亦是劫。

是因果纠缠,亦是定数使然。”

“他们脚下的路,早已在无数心念交汇、业力牵引下铺就。

强行扭转,如同逆流挽舟,徒增业障。”

“顺其行,观其变,方是见证‘道’与‘佛’如何在红尘劫火中淬炼真金的契机。”

他话语中蕴含着对宿命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弟子选择的默然支持。

儒山之主沉默片刻,室内的空气仿佛凝滞了几分。

他端起手边温润如玉的茶盏,指腹轻轻摩挲着杯壁,目光变得深邃如渊。

“虚言客套,非我所好。

二位联袂至此,所图者何?直言吧。”

道主与圣佛对视一眼,彼此心意已通。

道主收敛笑意,正色道:“大周新主,那位暂代圣位的四圣子姬承影,连下圣旨。”

“其一,昭告天下,大齐彻底并入大周版图,南华州一统。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道——立‘三教并举’之策,敕封梵净佛门、天门儒山、我四象道宗,并立为大周国教!”

他顿了顿,目光炯炯地看向儒山之主,道:“此策,非为尊崇虚名,实乃以国教之名,将我等三教万载传承,纳入圣朝法统之下!”

“其心其志,可称雄浑。

我四象道宗,已接旨受封。

梵净佛门,亦已佛谕天下,认可此策,愿承国教之责。

如今,三足鼎立之势,唯缺其一。

我二人此来,便是要你,一个明确的答复。”

儒山之主手中的茶盏,悬停在唇边。

他没有立刻饮下,室内落针可闻。

“并立国教……”

儒山之主的声音依旧平静,但相比之前已然是多了几分不平静。

“将圣朝法统凌驾于三教然地位之上?好大的手笔,好深的算计。”

“道主,你四象道宗向来最重逍遥脱,此番竟第一个俯称臣,倒是令本座意外。

圣佛,你梵净佛门清净之地,也甘愿卷入这俗世权柄的漩涡?”

道主神色不变,坦然道:“顺势而为,借力打力。

圣朝气运正炽,周承禹此人,胆魄手腕皆属上乘。”

“与其被其视为阻碍,不如顺势而为,入其局中,以国教之尊,导其气运,护我道统不失,亦可借圣朝之力,涤荡寰宇邪氛。

此为‘和光同尘,利己利苍生’之道。”

圣佛接话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国教之名,亦是渡世之舟。

身在红尘,心在彼岸。

入世渡劫,亦是修行。”

“圣朝法统,护持苍生,佛门入世,又有何不可?此非俯,乃是以身为桥,引渡迷航。”

儒山之主静静听着,脸上无波无澜。

待二人说完,他沉默的时间更长。

空气仿佛凝固成了实质,无形的压力弥漫开来。

最终,他抬起眼,目光锐利如能穿透人心,直视道主与圣佛,一字一句,清晰无比地问道:“若我天门儒山,不同意呢?”

这三个字“不同意”

,平静地吐出,却重逾千钧!

仿佛一道无形的壁垒轰然矗立在静室之中,瞬间将方才道主与圣佛所阐述的“顺势”

、“入世”

、“借力”

等理由,都逼到了墙角。

这不是简单的拒绝,而是代表着儒家正统对“礼法纲常”

的坚守,对自身“道统独立”

不容僭越的宣言!

它意味着三教并立的蓝图将彻底崩塌,圣朝与儒山之间,将不可避免地划下一道深深的裂痕,甚至可能引席卷南华州的滔天巨浪!

道主脸上的从容微微一凝,眼神变得深邃莫测。

梵净圣佛捻动佛珠的手指,也极其细微地停顿了一瞬。

静室之内,只剩下儒山之主那平静却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