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暗流涌动(1 / 2)

加入书签

王三的招供如同在黑暗的迷宫中找到了一根线头,姜淮深知必须迅速拉扯,否则线头随时会断。

他动用了所有明暗力量,编织成一张大网,撒向淮安城内外。

双线并进,暗流涌动

明线:官府海捕:漕运总督衙门的海捕文书迅速下发至淮安府及各州县,画影图形,通缉那名在逃的老仆。

明面上的搜捕大张旗鼓,意在打草惊蛇,迫使对方露出破绽,同时也在舆论上施加压力。

暗线:密探出击:姜淮麾下那些精于追踪、伪装的前“夜不收”及信任的幕僚,则悄然行动。他们分为数路:

一路潜入市井,混迹于茶楼酒肆、码头赌坊,探听关于那老仆以及近期淮安城内异常资金流动的蛛丝马迹。

一路秘密监控与漕运旧利益集团关系密切的几家大商号、车马行及私人宅邸。

一路则由姜勇亲自带领,重新仔细勘察火灾现场,不放过任何一点被遗漏的痕迹。

柳暗花明,线索浮现

官府的明线搜查数日,一无所获,那老仆仿佛人间蒸发。然而,暗线的调查却取得了关键突破:

资金线索:幕僚从淮安府一家与官府往来密切的银号中,通过特殊渠道查到,在王三收到银子的前两日,曾有一笔五十两的银子从“隆昌货栈”的账户上被匿名取走。

而“隆昌货栈”,明面上做南北杂货生意,暗地里却与掌控部分漕帮势力的张家关系匪浅。

现场新发现:姜勇带人在清理书房废墟时,于靠近起火点的窗棂残骸上,发现了一小片被勾住的、不同于官署仆役服饰的深蓝色锦缎碎片,材质上乘,绝非普通下人所能穿戴。

市井流言:密探回报,有漕帮底层人员酒后失言,提及“张家大爷前几日心情甚好,赏了手下不少酒钱”,时间点恰在纵火案发生前。

锁定目标,张网以待

所有的线索,似乎都隐隐指向了淮安本地豪强,张家。

张家是漕运世家,族中多人在漕运衙门担任中下层官吏,更是旧漕运体系下最大的包运商之一,姜淮的“漕票”新政,使其利益受损最为严重,有充足的作案动机。

那片深蓝色锦缎,经暗中查访城内着名绸缎庄,确认是今春刚从苏州进货的稀有名贵料子,目前淮安城内有此料者不超过十家,张家正在其中!

姜淮没有立即动手抓人。他深知张家在淮安盘根错节,与府衙乃至更高层官员都有勾连,若无铁证,难以一击致命,反而会打草惊蛇。

敲山震虎,引蛇出洞

姜淮采取了更精妙的策略。他首先以“核查漕运旧账”为名,派户部带来的精干吏员进驻与张家往来密切的几个漕运分司。

查账目,核单据,摆出一副要从经济问题上彻查张家的姿态。

同时,他故意在一次公开场合,对淮安知府提及“近日追查纵火案,似有眉目,与城中某些豪商有关”,语气意味深长。

此举果然奏效。张家开始坐立不安,频繁派人打探消息,与外界联络明显增多。姜淮的密探严密监控着张家大宅的动静。

雷霆出击,人赃并获

终于,在纵火案发生后的第七日深夜,监控张家的密探传来急报:张家派出心腹家丁,连夜护送一个头戴斗笠、身形与那在逃老仆极为相似的人,企图从水路离城!

姜淮当机立断,下令:“拿人!”

姜勇亲率精锐,在运河码头设伏,当场将试图登船的老仆及两名张家心腹家丁擒获!

同时,另一队人马持姜淮手令,以“涉嫌勾结匪类、危害漕运”为由,直扑张家大宅,进行突击搜查。

在张宅书房密室中,不仅搜出了与窗棂上残留物完全吻合的深蓝色锦缎衣物。

更查获了大量与漕运旧账亏空相关的秘密账册、以及其与朝中某位官员往来的密信!

真相大白,余波未了

经连夜分开审讯,在如山铁证面前,老仆与张家家主的心理防线相继崩溃。

真相水落石出:正是张家,因“漕票”新政断了财路,怀恨在心,重金收买总督官署老仆,利用其洒扫之便,以特制油脂布条为引。

于深夜从书房后窗潜入纵火,意图烧毁姜淮收集的证据及其本人。那片锦缎,正是张家家主当夜亲至附近指挥时,不慎被窗棂勾破所留!

姜淮将审讯结果、搜获的物证、账册、密信,再次写成密折,六百里加急直送御前。

这一次,他不仅要将淮安张家连根拔起,更要借此机会,将隐藏在朝中、庇护甚至指使张家的那只更大的“黑手”揪出来!

淮安张家的覆灭,在本地引起了巨大震动。

姜淮以雷霆万钧之势,证明了其铲除漕运积弊的决心与能力,也彻底斩断了旧利益集团在淮安的一条重要臂膀。

然而,他也清楚,扳倒一个地方豪强并非终点。那封从张宅搜出的密信,指向了京城更高的权力阶层。

这场由一场未遂火灾引发的斗争,已然升级,风暴眼正从淮安向帝国的权力中心,京城,急速转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