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准备殿试(1 / 2)

加入书签

姜淮微微笑了笑。

要想使一个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苏平,你最好再疯起来。

疯的更狠。

马上,你的死期就要到了。

姜淮一笑。

苏平离开院门,回望门内的姜淮。

只见他正站在树下,把玩着手中的书卷,眼神冷冽肃杀。

苏平咬紧牙关,在心中暗暗发誓:无论何时,姜淮,你休想如愿…

.................

竹溪村这边,会试报喜的消息也即将传到村里。

虽然是八百里加急,但京城离村里,路途遥远,官差也是很走了很远的路。

这天,老姜头在田里干着活儿,老刘氏在院子里喂鸡,忽然听见远处传来一阵清脆的铜锣声。

“咚咚咚!咚咚咚!\"

锣声由远及近,在宁静的山村里格外醒耳。

老刘氏手中的簸箕一抖,谷粒撒了一地。

隔壁张婶已经踮着脚从矮墙探出头来:“老刘婶,这锣声,莫不是......\"

话未说完,就见村口尘土飞扬,两个穿绛红色官服的差役骑着高头大马而来。

前面那个举着明晃晃的铜锣,后面那个手持一卷烫金红帖。

几个光脚孩童追在那马后跑,边跑边喊:“报喜的来啦!报喜的来啦!”

“什么?报喜的?”

姜玉山,姜阳,李芷兰,许丹秋听见锣声也走出来。

“什么喜报?”

很快,一个差役走到村口道,“敢问各位乡邻,老姜家是哪一家?”

之后老刘氏上前道,“差爷,是我们,我们是姜家!”

那官差当即上前对着他们笑了笑,随后拖长了调子高喊道,

“会试捷报!会试捷报!竹溪村姜淮姜老爷高中壬辰科会试甲榜第一名会元!”

“什么?”

老刘氏以为自己听错了。

那官差又报了一遍。

“淮哥儿中了第一名会元?”

老刘氏手里的簸箕“啪”地掉在地上。

她双腿发软,扶着墙才没跪下去,嘴唇哆嗦着却说不出话。

姜玉山已经扯着嗓子朝田头喊:“爷!快回来!快回来!三弟中会元了!头名!头名啊!”

听到这个消息整个竹溪村炸开了锅。

正在河边洗衣的妇人们顾不得拧干衣裳,拎着湿淋淋的衣角就往姜家跑。

田里的汉子们赤脚蹚着泥水往村里赶,连村东头九十岁的陈太公都让孙子背着来看热闹了。

姜阳早就上前接过差役的马匹,拴在姜家屋前的树干上。

又赶紧搬来了桌子凳子请两位坐下。

李芷兰赶紧去里屋上了茶水,又拿了老姜家最贵的茶叶。

围观的村民已经里三层外三层的将两个差役围起来。

为首的差役展开烫金红帖,再次高声宣告:“会试捷报,会试捷报,贵府姜老爷高中壬辰科会试第一名会元!”

“哎呦我的孙儿啊!”老刘氏这才回过神来,眼泪扑簌簌往下掉,粗糙的手掌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才敢去接那红帖。

她的手抖得厉害,差点没拿住,还是张婶在旁边托了一把。

差役笑着拱手:“老夫人大喜!姜会元如今在京城等着殿试,特差我等先来报喜。”

之后他走到一旁的马鞍上,解下一个蓝布包袱,“这是姜会元捎回来的银两和家书。”

听完,人群顿时嗡嗡作响。

一个铁匠挤到前面,黝黑的脸上笑出一口白牙:“我早说姜家小子不是池中物!还记得三年前,他帮我写春联,那字就跟印出来似的!”

“可不是!”卖豆腐的李婆子拍着大腿,“他刚回我们村儿那会儿,我就看出来了,这孩子以后铁定有出息,这不,被我猜中了!”

几个曾经和姜淮一起上过学堂的后生互相捶着肩膀,又是羡慕又是骄傲:“会元啊!咱们竹溪村出文曲星了!”

“就是,别说会元,就是状元也有可能!”

“可不是,已经连中五元了!六元指日可待!”

“可不是,只是,我就实在差的远了,实在不是那块料,读到半路只能退学了!”

“哎,我也差不多,还不知道要读多久才敢去考试呢!”

几个后生纷纷讨论着。

老刘氏被众人簇拥着,眼泪怎么擦也擦不干。

此刻老姜头也从田头赶来,他哆嗦着拆开家书,虽然不识字,却颤抖着道:“我……我孙...我孙出息了...”

他哆嗦着。

之后突然一拍脑袋:“快!快去祠堂敲钟!把族老们都请来!”

又对老刘氏喊,“去把咱家那只老母鸡宰了!再把地窖里那坛女儿红挖出来!”

几个半大孩子已经飞奔着去村后,边跑边喊:“老姜家的淮儿哥中会元啦!老姜家的淮儿哥中会元啦!”

不到半个时辰,姜家小院里支起了三张八仙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