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那黑煤窑是啥地方?(1 / 2)

加入书签

上一世的周家村,日子苦得像嚼黄连。

土坯房漏着风,锅里的稀粥能照见人影。

多少人家到了开春就断了粮,大人孩子勒着裤腰带盼救济。

为了能让娃们多啃口窝头,村里不少男人往黑煤窑跑。

那黑煤窑是啥地方?

听去过的人说,进去了就跟钻进阎王殿似的。

巷道窄得转不开身,头顶的石头时不时往下掉渣。

头灯的光昏昏沉沉,可见度很低。

瓦斯味儿呛得人直咳嗽,脚下的水没过脚踝,冰得刺骨。

可就这地方,一天能挣上两块现钱,还管一顿带荤腥的糙米饭。

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见的高工资了。

周安记得清楚,上一世村里去黑煤窑的,光他能叫上名的就有四五个。

大力哥那时家里的条件也苦,贵婶儿卧病在床,家里揭不开锅。

他咬着牙去了黑煤窑,还有黑蛋也是一起去的。

后来呢?大力哥和黑蛋,在黑煤窑里面相继出事,都没能活着回来。

这一世,他重生回来,凭着脑子里那点先知和系统。

先把自家弟妹护得牢牢的,又手把手教大力哥打猎。

大力哥学的快,如今打猎技术相当了得。

很快就攒下不少钱,给老娘抓了药,给妹妹添了衣裳。

家里的土炕都换成了新坯的,再也不用去黑煤窑卖命了。

可黑蛋家呢?周安竟把这茬忘得一干二净。

槐花婶子男人走得早,家里就她带着几个孩子。

年年分的口粮都不够吃,黑蛋看着家里实在揭不开锅,才又走上了那条路。

周安蹲在柴垛旁,心里百感交集。

风一吹,呜呜地响,像谁在哭。

他跟槐花婶子一家,说起来是一个村的,其实也就点头之交。

她挑水时碰见他砍柴,会低低地说声“安子回来了”。

他应一声“婶子您忙着”,就再没别的话。

他重生后,心思全在自家弟妹身上。

想着怎么弄吃的,怎么攒钱,怎么让这个冬天好过点。

黑蛋家的难处,周安实在是顾不过来。

周安此时心里头堵得慌,像塞了团湿棉花。

可他也知道,这怪不得自已。

他不是神仙,就一普通汉子,俩肩膀扛着个脑袋。

能把自家弟妹拉扯大,能帮衬着大力哥一家走出困局,已经耗了大半力气。

村里那么多人家,各有各的难处,他哪顾得过来?

总不能说,重生一回,就得把全村人的日子都扛在自已肩上。

虽是这样说,但他心里还是挺难受的。

祥叔长长地叹了口气,带着一股子化不开的沉郁。

“黑蛋那孩子,我是看着长大的,光着屁股在晒谷场打滚的模样还在眼前晃呢,怎么就……”

“出了这事儿,咱周家村的人谁心里不堵得慌?”

祥叔抬眼看向周安,继续说道。

“都是一个村的邻里,他家现在肯定乱成一锅粥,我想去搭把手,劈柴挑水,或是搭个棚子什么的,总能帮上点。你年轻力壮的,要不要一块去?”

60年代的农村,日子过得紧巴。

可邻里之间的关系,却是非常紧密的。

谁家要是有了红白喜事,根本不用敲锣打鼓地喊,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不出半晌就能传遍全村。

尤其是白事,更是不用特意招呼。

一家有人过世,村民们放下自家农活就会赶来。

老人负责张罗里外,年轻人干重活,妇女们则聚在厨房帮忙做饭。

周安听得心里发酸,立马点头应下。

“去!咋能不去!都是一个村住着,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这时候不搭把手,那还叫人吗?”

村里常说的话,红事讲究个“不请不到”。

得等主家递了帖子,才好热热闹闹地去道贺。

可白事不一样,讲究个“不请自到”。

谁家遭了难,不用等人家开口,主动上门帮忙,那才是人情味儿。

这会儿槐花婶子怕是还懵着,哪还有心思挨家挨户去说?

“祥叔,咱现在就去吧,去看看能不能帮什么忙!”

周安肩上扛着个鼓鼓的麻袋,里面是好几十斤大米。

他扛着米,刚走到村头那棵老槐树下,就见周大力从岔路上拐了过来。

大力哥此刻肩上扛着些东西,看着分量不轻。

周大力也是听别人说了这事儿,于是把能拿得出手的东西都搜罗来了。

他拿着块腊肉,用草绳系着,油汪汪的。

肥肉晶莹得像琥珀,瘦肉透着红亮。

肥瘦相间正好,是七分肥三分瘦,估摸着得有十来斤重。

再看他肩上扛的,居然是只狍子,看那分量,少说也有三四十斤。

还有两只松鸡,看着也挺肥的。

这些猎物都是他昨天刚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