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请假(1 / 2)
出城向北,刘行举亲自相送,一直将厉延贞他们,送到了白水塘近前。
在厉延贞的一再相劝之下,才算是决定返回盱眙。
在离开的时候,厉延贞的一《忆远》,终于让小醉文破涕为笑。
虽然,她并不懂得,这诗是什么意思。
却知道,这是厉大兄专门写给自己的。
谢康再次,对厉延贞的应景而作的诗,出了一番感慨。
他还特别交待,让厉延贞定要前往阳夏,他已派人先行一步,快马前往阳夏禀报去了。
厉延贞对此,颇感到无奈。
他内心之中,还没有真正的决定,是否前往阳夏。
不过,在得知老师已经有了安排后,便决定先行到阳夏走一遭。
到了地方之后,在视情况决定,是否要留在阳夏。
出城的时候,刘行举带着兄弟刘行实,早就等待在城门下。
让厉延贞惊讶的是,曾经和他一起并肩御敌的囚徒军,居然也都来了。
厉延贞离开,本来是隐瞒着其他人的,不知为何刘行举,将囚徒军也给带了过来。
不过,从人数上来看,前来的囚徒军并不是很多,只有二十七人,没有看到其他的囚徒军士卒。
这二十七个人,厉延贞都非常的熟悉。
在无论是城头之上,还是亲仁坊张府,还是东城抵御叛军,这些人都曾是时刻,跟随在自己身边的。
厉延贞本以为,这二十七个囚徒军,也是前来给自己的送行的。
却不曾想,刘行举告诉他,这二十七个人,是要跟他离开盱眙的。
厉延贞对此,很是感到错愕不解。
这些人,虽然他和刘行举等人,习惯性的称呼为囚徒军。
但是,盱眙城的百姓,此时可是将他们视为英雄般的存在。
盱眙城中,几股守军之中,就连此前隶属府衙的武侯民壮等人,在盱眙城百姓心目之中,都没有囚徒军的威望高。
现在这些人,不仅没有了头顶上的罪名。
而且,随之而来的,还有朝廷的赏赐,在这种情况下,这二十七个人要跟自己离开,等于放弃自己大好的前程。
刘行举告诉厉延贞,这二十七个人,都是自愿跟随他离开的。
其实,两百囚徒军之中,多数人都希望,能够跟随厉延贞离开。
不过,刘行举考虑到,盱眙城正在面临叛军的威胁。
所以,这些在沙场上幸存下来的囚徒军,对盱眙城来说,十分的珍贵。
所以,他不希望这些人,大部分都离开。
刘行举非常清楚,经过了一天一夜的战场厮杀之后,这些囚徒军的协同阵,已经达到了非常熟练的地步。
在盱眙城中,也只有他们这些人,能够在战场之上,迸出惊人的战力。
为了盱眙城的安危着想,所以刘行举便在这些人之中,特意挑选了出了这二十七囚徒军,让他们跟随厉延贞离开。
这些囚徒军,确实对厉延贞非常的信服。
虽说,在盱眙夜宴的哪一晚,也是厉延贞出谋划策,将他们给击败的。
但是,此后在抵御李崇福所部进攻的时候,却是厉延贞主动提出,让他们这些人上的城头。
也是厉延贞亲自带领他们,和叛军展开厮杀的。
他们也是凭借着,保卫盱眙城的战功,才能够将自己的罪名洗去的。
这个时代的人,非常的重信誉。
先帝太宗,曾经放数百死囚回家团聚,相约随后要返回受刑。
最后,这些死囚数百人,全数返回,没有一人擅自逃离。
从这件事情上,就能够看的出来,这个时代人们对信誉的重视,是后世完全没有办法比较的。
厉延贞对这些囚徒军,虽然没有任何的承诺。
但是,他们之间,在多次征战之中,无形之中建立起,一种彼此的尊敬。
这是囚徒军的士卒,对厉延贞最为信服的地方。
这二十七个囚徒军士卒,都是对厉延贞,最为崇敬的人。
所以,他们也就成为了,刘行举挑选出来,跟随厉延贞离开的人选。
当时在城门下,厉延贞从内心之中,确实想要拒绝这种好意。
毕竟,他离开对盱眙城来说,本就已经是突兀之事。
若是自己带着囚徒军离开,更会引起盱眙城中,一些不明真相之人的动荡。
只不过,在他苦劝之下,这些囚徒军,还是要跟随他离开。
最终,厉延贞接受了这种好意。
这二十七个人之中,其中有三个人,曾经在厮杀之中,为他挡下了敌人的刀锋,才让他能够从容面对敌手。
所以,厉延贞从内心之中,其实是希望,能够有几个人陪伴的。
此后,刘行举跟是提出,要亲自送厉延贞出盱眙之境。
从得知,厉延贞确实要离开,刘行举内心就一直不能平静下来。
自第一次,从弟弟刘行实的口中,得知这样一个小郎君存在,刘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