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石灰吟(2 / 3)
之南一人而已”
之誉。
在武周王朝最后的时期,如果不是他,多次向武皇苦柬,中宗李显又如何能够被召回,册为太子。
从而,让大唐的国祚,能够再次延续传承下去。
不说他为大唐所做的贡献,就是他为百姓,处理的那些冤狱,就令厉延贞倍感敬佩。
更何况,此后他就任宁州刺史,百姓还为其,立下生词。
更说明,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官。
厉延贞整理了一下衣衫,随后恭敬的,躬身向狄光远一揖倒地。
“厉先生,这是何意?”
狄光远和李元良、马行徼三人,皆被厉延贞的举动,给吓了一跳。
狄光远更是连忙避开,不敢受礼。
“狄兄,莫要惊慌。
学生这一礼,是对老大人的敬意。
延贞曾闻,狄公刚正不阿,决狱万余人,而无冤者。
延贞由来已久,对狄公深感敬佩。
今日,有幸见到狄兄,还请狄兄向老大人转达,学生的崇敬之情。”
李元良和马行徼闻言,不由面露赞许之色。
而狄光远,更是一脸的感激之色。
别人对自己父亲的崇敬,他当然要接受了。
“在下替家父,谢过厉先生赞誉。”
厉延贞心中突然一动。
狄仁杰可是,随后的武周王朝之中,举足轻重的人。
而且,女皇对他的信任,到了后期,可谓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虽说,自己并不想,去某个一官半职的。
但是,结交一个这样的权势,还是有必要的。
想到这里,灵机一动。
厉延贞再次一揖,对狄光远道:“狄兄,小弟有个不情之请。
不知,狄兄能否成全?”
“延贞何必客气,有话但讲无妨。”
厉延贞刻意自称小弟,让狄光远也不由的,感觉更加亲近。
“小弟数闻,狄公之刚正不阿美名。
心怀崇敬之意,曾作诗一,想要献于狄公。
只可惜,未有途径呈上。
今日,机缘巧合,狄兄光临盱眙。
延贞斗胆,想要劳烦狄兄,转赠狄公。”
听到厉延贞的话,狄光远脸上,顿时浮现一抹的红晕来。
厉延贞的才名,虽说只是因为一清明。
但是,只因受到了裴炎裴相的赞誉,即便是在神都,也可谓是人尽皆知的。
试想一下,今日厉延贞为父亲作诗一,无论诗词如何。
但是,父亲定然会因这诗,同样受到推崇。
“延贞之情,光远怎敢不从。”
“哈!
没有想到,这次盱眙之行。
居然,还能够见识到,厉郎君又一佳作。
真是不虚此行!”
李元良击掌一乐,笑着说道。
马行徼此时,看向厉延贞的眸光中,却多了一些其他的东西。
他从来没有,听厉延贞提到过狄仁杰。
不过,听这小家伙的意思,好像是真的知道狄大人。
可是,马行徼怎么感觉,这家伙此举,并非是出于,对狄大人的崇敬之意呢?
当然,马行徼绝对不可能,将自己这点疑惑戳破了。
即便是,厉延贞确实有攀附之意,在他看来,反而是件好事。
在马行徼的安排下,四人进入后堂,并将李泽亮的下人找来,准备纸笔。
此时,东方的天空之上,已经呈现出鱼肚白。
黎明已经悄然来临,盱眙城一夜未静,此时反而平静了下来。
县衙后堂内,在灯火的照映下。
厉延贞站在一张案几前,马行徼亲自将纸铺设在案几上。
一旁的狄光远见状,快步上前,拿起案几上的墨研磨起来。
李元良则将灯火,向厉延贞又挪动了一些。
看到这种情形,厉延贞心中不由得哑然。
马行徼和李元良不说,上一世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踪迹。
不过,这狄光远,可是新旧唐书,以及唐会要等史书,都曾提及过的人。
这让厉延贞不由的臆想,不知道今后的历史上,是否会有人,在记载狄仁杰和狄光远的时候,提到这一次的事情。
厉延贞要作的诗,当然又是剽窃的,虽说时常还会有些不安。
不过,所谓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
就是厉延贞,此时的心态。
剽着,剽着也就习惯了。
将心里的不安,随之挥去。
厉延贞上前,提起笔来,挥毫在纸上写下石灰吟三个字。
“好字!”
狄光远忍不住,出了一声赞叹。
李元良和马行徼,也是顿感眼前一亮。
厉延贞上一世,练习过一段书法。
虽说,写出来的字,算不得上乘。
但是,因他练习的是颜体字,却是现在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