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8章 于伟正谈及改革,贾部长心有不满(1 / 7)
于伟正书记还在谈着孙向东的问题,我自然不能在书记讲话的时候分心看材料,只是专注地听着。
于书记说孙向东多生孩子的事情不需要再向上汇报,我马上就明白了。这件事情如果正式摆到市委台面上,反倒是给市委出了一道难题,让领导们为难。选择不汇报,由县里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淡化处理、内部消化,是当下最稳妥的办法。这相当于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了基层,没给上面添麻烦。
我以前总觉得于伟正书记是纯粹的政工干部出身,为人处世可能过于刻板,但听他寥寥数语就点明了关键,解决了困扰我的疑惑——那就是到底还要不要向分管计生工作的侯成功副市长再做正式汇报。既然于书记已经默许在基层层面解决,那自然就没必要再去侯市长那里汇报了,这样我和侯市长双方都避免了尴尬。果然是领导,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水平就在这分寸的拿捏之间。
于伟正书记继续说道:“朝阳啊,你好好看看这份《关于曹河县酒厂改革脱困的若干思考》,仔细琢磨琢磨里面提出的思路有没有可操作性?”
我接过那份材料,越看越觉得行文风格和思考角度非常熟悉。思前想后,忽然意识到这很可能就是在晓阳最初提出的构想基础上,经由林雪之手进行了深化、提炼和系统化,最终形成的这份汇报材料。看来林雪这个小姑娘确实很有悟性,也很用心,在晓阳的思路框架上,结合了更成熟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和东原的实际,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升级和落地化处理,特别是其中关于“技术入股”、“股份制改造”、“债务剥离与重组”的具体操作路径,都写得很有章法,具备相当的现实可行性。
我于是说道:“伟正书记,这份方案我认为写得非常好,质量很高。既结合了曹河酒厂面临的实际困境,也基本厘清了市政府、东投集团、曹河县政府以及平安高粱红酒厂这四方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权责边界算是比较清晰了。”
于伟正书记说道:“是啊,这个初步方案的质量确实出乎我的意料。朝阳啊,曹河酒厂的困境在全市的国有企业中很有代表性,它的改革能否成功,是我市在整个国有企业改革领域的一次大胆探索和重要尝试。路子可能不止一条,我们要有准备多试几条路,找到最适合我们东原实际情况的那一条。”
我点了点头。既然心里已经大致断定这份材料背后有林雪的功劳,我便顺势又多夸赞了几句方案的细致和周全。于伟正书记听了,脸上露出颇为满意的神情说道:“‘三学办’指导组的同志看来还是很有水平的嘛,是真正沉下心来研究了问题的。现在很多同志在这一点上还存在错误认识,总认为‘三学办’的同志就是搞花架子、搞形式主义的,我看贾彬同志带的这个指导组在东投集团期间,工作开展得就很有章法,东投集团的‘三学’工作最近也确实有了起色和进步。”
和于伟正书记又深入交谈了十多分钟,详细探讨了方案里几个关键环节的落实可能性。这时,办公室门外传来了轻微的敲门声,随即秘书长郭志远推门进来,低声提醒道:“书记,省经贸委的戚广林主任和东投集团的齐永林董事长两位领导都已经到了东投集团那边。王瑞凤市长的主持讲话马上就要结束了。”
于伟正抬起手腕,拉开衣袖看了一眼手表,说道:“好,知道了。”他随即转向我,语气平和地说道:“朝阳啊,省经贸委的广林主任这次是到市里来做专题调研的,中午我得出面陪同一下,就不留你吃饭了。曹河酒厂的事,你的任务啊完成的很好,
“好的,书记,我明白了。您先忙。”我立刻起身。
从于伟正书记的办公室出来,时间已接近十一点半。这个时间点有些尴尬,吃午饭稍早,回县里又有些耽搁。想到焦杨工作调动的事情虽然我已经向组织部姜部长汇报过了,但觉得还是需要她本人再找合适的机会到领导面前亲自汇报一下想法,效果可能会更好。于是我便决定再去“三学办”看看焦杨。
市委大楼的七楼和八楼只隔着一层,我没有坐电梯,而是沿着楼梯步行上去。刚走到八楼楼梯口,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正站在走廊窗边,脸色不大好看,手里拿着那个厚重的大哥大,正压低声音语气急促地对着话筒说着什么。
是周海英。他看到我走上来,明显顿了一下,随即对着电话那头匆匆说了一句:“我这边现在有点事,具体情况等我电话再说。”便结束了通话,脸上迅速换上一副热情的笑容,主动迎上来几步伸出手:“哎呀,朝阳县长!什么风把您给吹到市委‘三学办’来了?欢迎来指导我们工作!”
我握住他的手,笑着回应:“海英主任说笑了!我们东洪县是来学习取经的,哪敢谈什么指导。上来找一位同事说点事。”
周海英脸上的笑容更盛,带着几分熟稔的调侃:“朝阳县长您太谦虚了!现在全市谁不知道东洪县的‘三学’活动抓得实、有特色,是咱们市的模范县、典型县!您这尊大佛亲自过来,不是指导也是传经送宝啊!”接着,他很自然地将我拉到走廊一边人稍少些的地方,声音压低了些说道:“朝阳县长,有个事正好碰到您,就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