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泪别英雄董远印现场视察要资金(1 / 5)
7月日上午9点,市四大班子领导乘坐的中巴车,以及各县区主要负责同志的车队,陆续抵达了平安县殡仪馆。
平安县殡仪馆规模不大,红砖围墙有些斑驳,铁门敞开着。
馆内空出的有限车位,自然是优先保障市里来的领导。
各县区跟来的车辆,只能沿着殡仪馆外那条坑洼不平的砂石路两侧停放。
好在殡仪馆选址本就偏僻,四周是大片的玉米地,生产路两侧倒是提供了足够的停车空间。
只是连日暴雨初歇,路面泥泞未干,车轮来回碾压,形成了不深不浅的车辙印。
我和县委书记丁洪涛同乘一车,前来送抗洪英雄董远印同志最后一程。
车内气氛凝重,我们都换上了白色的衬衫,表情肃穆。
车子停稳后,我们下车,随着人流默默走向殡仪馆那间最大的告别厅。
告别厅并不宽敞,但布置得庄严肃穆。
正前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董远印同志”
。
横幅下方,是董远印同志的遗像,照片上的他穿着蓝色中山装,笑容憨厚而朴实。
遗像两旁,还摆放着几位在洪水中不幸遇难群众的遗照,无声诉说着那场灾难的残酷。
厅内站满了人,但异常安静,只有低回的哀乐在空气中沉重地流淌。
大家按照事先安排的位置肃立,神情悲戚。
十点整,省水利厅副厅长刘乾坤、市委书记于伟正、市长张庆合、市政协主席唐瑞林、常务副市长王瑞凤等领导,在平安县委书记孙友福、副书记赵文静等人的陪同下,缓步走入礼堂。
于伟正书记走在最前面,面色沉凝,他抬头望了望那幅沉重的横幅,目光在董远印同志的遗像上停留了片刻,嘴唇紧抿,然后率先走到灵堂正前方站定。
副县长杜成岳主持仪式,他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带着明显的悲痛:“向董远印同志,一鞠躬……”
于伟正书记率先深深弯下腰。
紧接着,张庆合市长、刘乾坤副厅长、唐瑞林主席等领导也依次上前,向逝者鞠躬告别。
动作标准,神情庄重,充满了对英雄的敬仰与哀思。
行礼完毕,于伟正书记缓步走向家属区。
董远印的爱人是一位看上去十分朴实的农村妇女,此刻早已哭成了泪人,由两位女干部搀扶着。
她身边站着两个儿子,大儿子约莫三十出头,穿着孝服,眼圈通红,强忍着悲痛;小儿子还是个半大孩子,脸上写满了茫然与无措。
于伟正书记伸出双手,紧紧握住董远印爱人的手,久久没有松开,低声说着安慰的话。
他又拍了拍两个儿子的肩膀,语气沉痛而坚定。
市长张庆合、刘乾坤副厅长等人也依次上前与家属握手致哀。
整个悼念仪式没有安排讲话,只有无尽的哀思和默默的告别。
在领导走完仪式后,随后,在杜成岳副县长的主持下,全体人员向董远印同志遗像行三鞠躬礼。
仪式结束后,董远印的大儿子怀抱骨灰盒,在家属和几位武警战士的护卫下,登上了灵车。
参与悼念的干部群众也纷纷登上后续的车辆。
车队缓缓启动,前导的警车拉响了警笛,低沉而悲怆的声音划破长空,引领着送葬的车队,向平安县烈士陵园驶去。
车队驶出殡仪馆,窗外是大片泛黄的玉米地。
秋玉米长到了膝盖高,但由于前些日子暴雨冲刷,不少叶片耷拉着,在阳光下显得有些无精打采,仿佛也在为逝去的英雄默哀。
我和丁洪涛坐在轿车后排,气氛依旧沉闷。
丁洪涛望着窗外,忽然叹了口气,声音不高,但在这安静的车厢里显得格外突兀:“朝阳同志啊,这次我是万万没有想到,田嘉明的胆子有这么大!”
我转过头看向他,没有立刻接话。
这两天我一直在外面跑,但是也接到了七八个电话,都是说书记安排人在调查公安局。
苏清舟昨晚上还单独来了市里面与我见面。
丁洪涛继续说道,语气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像是失望,又像是恼火:“几十万的涉案资金,说截留就截留下来了。
局里要建集资房,有资金缺口,可以打报告找党委,找政府嘛!
县里再困难,也会想办法研究,尽量调剂一些资金出来支持。
可他田嘉明,实在是目无法纪,目无组织啊!”
我沉默了片刻,知道这个话题终究是绕不过去的。
我缓缓开口,语气尽量平和,带着为下属解释,也希望缓和矛盾的意味:“丁书记,关于这件事,其实……我是了解一些情况的。”
丁洪涛听到这话,猛地转过头来看向我,眼神里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情绪,有惊讶,有探究,甚至有一些不易察觉的欣喜。
他面上不动声色,只是微微挑眉,放缓了语问道:“哦?怎么,朝阳,这事……你是知道的?”
关于公安局资金的事,我早有怀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