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o1章 周海英慌不择路丁洪涛东洪调研(1 / 7)

加入书签

市委书记于伟正已经养成了喝浓茶的习惯,平日里熬夜,没有一杯浓茶,是撑不住的。

于伟正端起桌上的白瓷茶杯,喝了一口浓茶,然后放下杯子,目光平和地看向对面的市长张庆合,语气沉稳地开了口:“庆合同志啊,这次魏昌全案的后续处理上,公安方面反应迅,部署周密,控制局面有力。

这说明,我们东原市的公安队伍,整体素质是过硬的,关键时候拉得出来、顶得上去,很有战斗力。”

张庆合正低头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闻言笔尖微微一顿,随即又流畅地继续写了几个字,这才抬起头,脸上带着深有同感的表情:“于书记看问题深刻。

公安这条线,确实责任重、压力大,同志们普遍比较辛苦。

尤其是尚武同志,在平安县局主持工作期间,就展现出了很强的业务能力啊,几起遗留多年的硬骨头案子,都在他手上攻破了。

到市局后,也是很快就能把握住全局工作的重点,称得上是专家型的领导。”

张庆合这番话,看似顺着于伟正的话头肯定公安系统,实则巧妙地将焦点引到了李尚武个人身上,既褒扬了具体干部,也是想着试探于伟正对李尚武进一步使用的态度。

于伟正仿佛没有察觉张庆合话语中的深意,他身体向后靠了靠,右手食指和中指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光滑的扶手,沉吟了片刻,才像是漫不经心地说道:“李显平出事之后,市委常委班子缺额,特别是政法委书记这个重要岗位一直空悬啊,不利于工作。

这件事,我向省委主要领导作过专题汇报。

省委的意见是,人选问题要慎重,必须选优配强,确保市委班子的战斗力和纯洁性。”

张庆合道:“实际上,我看组织上是对显平的事之后啊,有顾虑。”

于伟正话锋微转,“所以,从干部培养和全局角度考虑,让尚武同志这样经验丰富的干部交流到其他地市任职,解决常委待遇,可能比留在东原更符合当前的干部政策和实际情况。

现在从上到下都强调关键岗位的干部交流,这对干部本人是一种锻炼,对优化班子结构、促进工作也有好处。

就像之前交流到东海市的朝政同志,现在不是干得风生水起嘛,已经是市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

张庆合立刻明白了于伟正的潜台词:李尚武在东原直接上位政法委书记阻力较大,但支持其异地交流晋升,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既送了顺水人情,也能空出市公安局长这个关键位置。

张庆合知道,这已经是大势所趋,李尚武个人倒也有这个想法,毕竟到了这一步,再进一步,就是自己的职业天花板了。

张庆合道:“异地交流确实是培养锻炼干部的好办法,也能促进不同地区间的经验交流。

如果尚武同志能有这样的机会,无论是对他个人成长,还是对促进我们东原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都是有好处的。”

于伟正对张庆合的表态未置可否,只是淡淡地说:“干部工作无小事,尤其是重要岗位的调整,需要通盘考虑,稳妥推进。

下次去省里,我会再向省委组织部和分管领导做个汇报,争取支持。”

于伟正和领导班子成员说话,不像在赵东和贾彬面前掏心掏肺,他的话点到为止,既表明了会推动此事的态度,又留下了充分的回旋余地,显得颇为老练而持重。

上午十点半刚过,东洪县委家属院那几排颇有年头的苏式红砖楼前恢复了平静。

县委书记丁洪涛在县委副书记焦杨和县委办主任吕连群等几个干部的陪同下,已经看望完三位在家属院居住的离退休县级老领导。

这算是新书记到任后的一项惯例动作,既是表达对老同志的尊重,也是尽快熟悉情况的一种方式。

吕连群与随行的记者交代着,丁洪涛抬起手腕,看了看那块金色手表,时间才十点三十五分。

他停下脚步,对身旁的吕连群说:“连群啊,时间还早。

我看,不如趁热打铁,把县政府那边的几位同志请过来,我们开个短会,算是个初步的工作对接会。

我初来乍到,很多情况不熟悉,想先听听政府这边各位副县长对当前重点工作的看法,特别是存在哪些困难。”

吕连群个子不高,但肚子不小,整个人看起来做事很稳妥,他连忙应道:“丁书记,按您的指示,我已经提前和政府办的朝阳县长通过气了。

县长那边已经安排下去,各位副县长今天上午都在岗,随时可以汇报。”

“好,”

丁洪涛点点头,“那就不搞得太正式,十点四十,就在县政府小会议室吧,大家见个面,简单聊聊,主要是听他们讲。”

十点四十分,县政府小会议室内。

椭圆形的会议桌擦得还算干净,但边角上有圆盘形状不大不小的圆形印记层层叠叠,这是长年累月在火炉上烧了水,直接将铁皮水壶放在桌面上高温灼烫留下的。

丁洪涛自然地在主位坐下,我作为县长,坐在他左手边。

县委办主任吕连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