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o2章 丁洪涛做了指示廖书旗直言复杂(1 / 6)
县委书记丁洪涛来到了城关镇。
阳光和煦,天空湛蓝,城关镇大院是非常朴素的建筑,红砖瓦房低矮而朴实。
屋顶覆盖着暗红色的瓦片,墙壁是部分刷白、部分裸露着红砖,前后有三排这样的平房静立,中间是一条水泥通道。
通道中央一个用红砖垒砌的简易花坛,花坛中间立着一根锈迹斑斑的铁旗杆,旗杆顶端悬挂的国旗因日久风吹日晒,颜色已有些褪色,但依旧在微风中轻轻飘动。
一行人站在院子里客套了几句之后,丁洪涛环视四周,语气平和地开了口:“嗯,城关镇大院的条件,和我在光明区工作时见到的城关镇相比,确实还有不小的差距啊。
七十年代末期啊,我在光明区城关镇公社当书记那会儿,他们就已经开始修建两层的办公楼了。
咱们东洪县的城关镇,作为县委县政府驻地,是全县的门面,按理说应该是经济效益最好的地方,但目前看,这个展水平还是很一般,需要加把劲啊。”
镇长朱峰听到书记点评,马上上前一步,态度恭敬地汇报:“丁书记,您说得对,我们城关镇在全县范围内,财政收入算是排在前面的,但和市里的区相比,底子薄,差距确实很大。
不过请您放心,我们还是把有限的收入,尽量向基层建设和民生领域倾斜了。
别的不说,咱们东洪县的学校,凡是属于城关镇管辖的,基本上都翻修成了红砖瓦房,娃娃们的上学环境改善了不少。
特别是北关中学,我们还争取资金,盖成三层的教学楼了。”
丁洪涛听了,微微颔:“教育是百年大计,这方面舍得投入是对的。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个指导思想要坚持。”
他在院子里又站了十多分钟,随意地问了些镇上的基本情况,人口、耕地、乡镇企业规模等,朱峰都一一作答。
这时,看到镇政府工作人员已经开始端着搪瓷盆和铝盆往食堂送菜,城关镇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老周快步走过来,在几位领导面前微微躬身,十分恭敬地说道:“各位领导,食堂那边饭菜已经准备好了,您看是不是移步餐厅,先用个工作餐?”
朱峰笑着接过话头,语气带着几分谦逊:“丁书记,李县长,我们这乡镇小食堂,水平有限,接待能力也一般,就是些家常便饭,希望领导们别见怪。”
丁洪涛很随意地挥了挥手,语气轻松:“唉,工作餐嘛,吃饱就行,不讲究那些。
走吧,尝尝你们食堂的手艺。”
说完,便率先向食堂走去。
食堂就在一排平房的尽头,门口挂着一个白色的小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职工食堂”
四个字。
食堂里面并不宽敞,摆放着几张由长条桌拼凑起来的简易餐桌,显得颇为朴素。
最显眼的是每张桌子中央都放着几个比脸盆略小的铝盆,里面盛满了各式菜肴,虽然卖相普通,但散着家常菜的香气,引得走了一上午的干部们不由得暗暗咽了下口水。
朱峰一边引着领导们入座,一边说道:“书记,县长,我们这乡下地方,伙食粗犷,您几位多包涵啊。”
丁洪涛坐下后,很自然地说:“这就很好了,比我们当年下乡蹲点吃派饭强多了。”
用餐方式有些特别,不是常见的围桌合餐,而是每人面前放着一个白瓷盘子。
朱峰主动拿起公勺,给丁洪涛的盘子里舀了几块色泽红亮的红烧肉,又起身给我夹了一只鸡腿,服务得颇为周到。
丁洪涛看着这架势,不禁笑了笑:“哟,你们这还搞上自助餐了?挺新颖嘛。”
朱峰连忙解释:“丁书记,我们以前也是用筷子直接夹菜。
后来建民书记来了之后,说在大饭店都这么吃,既卫生又方便,就让我们也试着改改。
我们就学着弄了,让领导见笑了。”
丁洪涛听完,脸上的笑意更深了些:“向建民同志这个思路很好嘛,出去学习看到了新事物,回来就能结合实际尝试推广,这说明是用了心、动了脑的。
这一点,值得肯定。”
饭菜上齐后,两三位穿着得体、举止利落的年轻女干部端着托盘走过来,托盘上放着几瓶白酒和一堆小巧的玻璃酒杯。
丁洪涛一看,眉头微挑,语气平和但带着一丝询问:“怎么,中午还要安排酒?”
朱峰脸上堆着笑,语气诚恳地解释:“丁书记,您是第一次来我们城关镇调研指导工作,这第一顿饭,要是没有酒,李县长回头肯定得批评我们接待不周,不懂规矩。
所以我们还是备了点,是我们东原本地产的‘高粱红’,五年陈酿,市政府接待有时也用这个。
我们城关镇经济上跟市里比有差距,但在用心接待上,一直是向高标准看齐的。”
丁洪涛面色微笑又把目光投向我,带着商量的意味:“李县长啊,你可是比我来得早,算是半个地主,这杯酒能不能喝,还是您说了算。”
丁洪涛这样问,我已然明白他并非真心拒绝,更多是一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