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2章 魏昌全强行摊牌田嘉明知道真相(1 / 7)
话筒里,魏昌全的声音亲切之中带着一熟稔:“朝阳啊,市农资总公司年前统一调配储备的这批春耕物资,数量不小,质量那是绝对靠得住的。
市里考虑春耕生产是当前头等大事,要确保供应稳定,你们东洪是农业大县,产粮重镇,理应带头承担起这份责任,帮市里分担分担压力嘛。
这也是支持全市春耕大局嘛。”
我握着听筒,目光扫向办公桌对面的黄修国。
黄修国从马关乡就是抓农业和水利起家,对业务熟悉,这个时候的老黄正把一颗脑袋摇得像拨浪鼓,脸色急切,双手交叉在胸前,不停地做出拒绝的手势,无声地表达着强烈的反对。
“魏书记啊,”
我对着话筒,语气平稳,斟酌着词句,“您对东洪农业的关心和支持,我和县里的同志们都非常感谢啊。
支持全市大局,东洪责无旁贷。
不过,现在毕竟是市场经济了嘛,咱们这农民兄弟种地也要算成本账。
农资采购这块,县农资公司和基层供销社自主经营的权限越来越大,我这个县长啊,也不能拍着胸脯就给他们定任务、压库存啊。
具体怎么操作,得让市场说话,让基层的同志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您看是不是这个理?”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魏昌全的声音依旧平和,但语气多了份坚持:“朝阳啊,市场要讲,大局更要顾嘛。
定丰县的做法很好啊,就是交公粮的时候必须配套买农资回去,不然就不给排队号……。
这样,朝阳,我也不在电话里跟你多掰扯了。
我要东洪县啊学习你们的“三学”
活动,顺便啊检查啊一下春耕,这些都是标准动作,晚上啊咱们坐下来好好聊聊。
市里对东洪的展,特别是农业这块,一向是优先支持的,不会让你们吃亏。
具体怎么落实,咱们当面沟通,总能找到个平衡点。”
“行,魏书记,您都这么说了,我肯定尽快安排时间过去向您当面汇报思想,也学习学习市农业局的先进经验。”
我痛快地答应下来。
官场上的话,点到为止,硬顶不是办法,虚与委蛇才是常态。
挂断电话,办公室里安静下来。
黄修国立刻探过身子,眉头紧锁:“县长,千万不能松这个口啊!
市农资总公司的货,我清楚得很!
同样的尿素、复合肥,标号看着一样,价格硬是比市场上的价高出将近1o!
说是统一采购、质量保证、储备成本,说白了就是层层加码!
县农资公司同志,年前跟我诉苦诉了半个钟头,说他们库里现在还压着一批前年的高价肥,就是市里硬压下来的,现在都他妈结块了!
群众啊是只认价格,货比三家,现在渠道也多了,谁愿意多掏这个冤枉钱?进了他们的货,卖不动就全砸在手里了,流动资金都压死!
农资公司现在背着贷款,就指着开春这波回血呢,哪敢再背这个大包袱?”
我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敲了敲。
县农资公司在我到任后进行了重组,县政府办一位踏实肯干的中年科长被派去当了一把手,就是想盘活这个涉农服务的平台。
现在确实经不起折腾。
“所以啊,老黄啊,不是我不想去魏书记那里烧香,”
我叹了口气,带着点无奈的笑意,“是他那庙门太高,想烧柱高香,也得掂量掂量咱们兜里的香火钱够不够分量,别香没烧成,反把自己给燎着了。
农资这块,牵一动全身,关系到全县春耕生产,关系到农资公司的死活,也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你看我也是为难的不行嘛。”
黄修国连连点头:“县长您看得透彻!
到时候我来顶这个魏昌全,反正我也是到点的干部了,我又不怕得罪人。”
这时,秘书杨伯君敲门进来提醒:“县长,时间差不多了,该出去城关镇看春耕备耕了,冯局长他们都在楼下等着了。”
“好吧,老黄,咱们这就走。”
我站起身,拿起搭在椅背上的呢子大衣穿上。
黄修国也赶紧起身。
出了门,两辆沾满泥点的桑塔纳已在等候。
我和黄修国坐进前车,县农业局长冯国斌、城关镇党委书记向建民和镇长朱峰上了后车。
车子动,驶出县委大院,汇入初春略显繁忙的县城街道。
车内,杨伯君打开了收音机,调到东原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播音员字正腔圆的声音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市委书记于伟正同志今日上午深入市财政局、计划委员会、经贸委等市直机关,检查指导‘学讲话、学经验、学典型’活动开展情况。
在听取汇报后,于伟正书记指出,部分单位对‘三学’活动思想认识高度不够,存在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倾向;学习成果转化运用不足,未能紧密结合本部门职能职责,拿出切实可行的创新举措推动工作;要求各单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