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法天为君:孔子赞尧的治理智慧(1 / 6)

加入书签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中的这段赞叹,是孔子对上古圣王尧的极致推崇。“大哉”开篇,尽显尧作为君主的宏大格局;“唯天为大,唯尧则之”,点明尧以“天”为榜样,践行顺应天道、普惠民生的治理理念;“荡荡乎,民无能名焉”,描绘尧的恩德广博深远,百姓竟不知以何种言辞赞美;“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则肯定尧的功业崇高卓越,礼乐典章光辉灿烂。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君主多以私利为重,孔子对尧的盛赞,不仅是对上古理想君道的缅怀,更是对当时混乱政治秩序的批判,以及对后世执政者的殷切期许。在当代社会,尧的“法天治世”“以德惠民”“垂法后世”等智慧,对公共治理、社会建设乃至个人修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溯源:上古时代的治理语境与尧的执政背景

要理解孔子对尧的盛赞,需先回到尧所处的上古时代,厘清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治理需求——正是这样的历史语境,孕育了尧“法天为君”的治理智慧,也让其成为后世君主的典范。

(一)上古社会的治理困境与“天道”信仰

尧所处的时代,人类社会刚从原始部落联盟过渡到早期国家形态,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环境恶劣,洪水、旱灾等灾害频发,部落间的冲突也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治理困境,上古先民普遍存在“天道”信仰——认为“天”是宇宙的主宰,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天道”代表着公平、正义、普惠的法则,君主若能顺应“天道”治理天下,便能实现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这种“天道”信仰并非抽象的崇拜,而是与民生需求紧密结合。先民观察到,“天”有昼夜交替、四季轮回的规律,滋养万物生长;“天”能降下雨水滋润农田,也能带来阳光温暖大地,这种“普惠万物”的特质,成为君主治理天下的理想范本。因此,“法天治世”成为上古时期君主的核心治理理念——君主需效仿“天”的公平无私、普惠众生,制定符合自然规律与民生需求的政策,化解治理困境。

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当时,洪水泛滥是最严峻的治理难题,“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百姓流离失所;同时,部落间因资源争夺时常爆发冲突,社会秩序亟待稳定。尧作为君主,肩负着“顺天道、解民困、安天下”的重任,他以“天”为榜样,推行一系列治理举措,为上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尧的执政实践:从“法天”到“惠民”的治理路径

尧的执政实践,始终围绕“法天治世”展开,将“天道”的公平、普惠转化为具体的治理举措,形成了“顺天应人”的治理路径。

1.观象授时:顺应天道规律,保障民生根本

农业是上古社会的民生根本,而农业生产依赖于对季节、气候的准确把握。尧深知“天道”有四季轮回的规律,于是“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任命羲氏、和氏两位贤臣,观测天象,记录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制定历法,将农时准确传授给百姓。

据《尚书》记载,尧命令羲仲居住在东方的旸谷,观测春分时节的天象,指导百姓在春季播种;命令羲叔居住在南方的交趾,观测夏至时节的天象,指导百姓在夏季除草施肥;命令和仲居住在西方的昧谷,观测秋分时节的天象,指导百姓在秋季收获;命令和叔居住在北方的幽都,观测冬至时节的天象,指导百姓在冬季储藏。通过这样的“观象授时”,尧让百姓能够顺应季节规律开展农业生产,保障了粮食丰收,解决了百姓的温饱问题。这种治理举措,正是对“天道”规律的遵循,体现了“法天”与“惠民”的结合。

2.选贤任能:效仿天道无私,凝聚治理力量

“天道”的另一核心特质是“无私”,不分亲疏远近,普惠万物。尧将这种“无私”精神融入人才选拔,摒弃“任人唯亲”,坚持“选贤任能”,将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选拔到治理岗位,凝聚起强大的治理力量。

尧在晚年时,因儿子丹朱“顽凶”,不足以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便决定“选贤禅让”。他首先咨询四岳(四方部落首领):“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四岳谦逊推辞,推荐了民间的舜。尧并未因舜出身低微而轻视,反而对其进行了长达二十八年的考察——让舜负责推行教化、管理百官、主持祭祀、治理水患,最终确认舜具备“仁”“智”“勇”的品质,能够顺应“天道”治理天下,于是将天下禅让给舜。这种“选贤任能”的做法,正是对“天道”无私精神的效仿,确保了治理权力能传递到贤明者手中,为天下百姓的福祉提供了保障。

3.以德化民:秉承天道仁爱,构建和谐秩序

“天道”滋养万物,体现出“仁爱”的特质;尧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