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孔子 “防乱” 智慧:解 “好勇疾贫” 之困(5 / 6)
>要化解“人而不仁,疾之已甚”的问题,除了依靠社会治理的完善,还需要通过个人修养的提升,以“仁”的理念涵养心性,以“智”的理性控制愤怒,避免因过度憎恨而走向极端。
1.以“仁”养心,培养宽容与同理心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目标。以“仁”养心,就是要培养自己的仁爱之心,学会关爱他人、理解他人,即使面对“不仁者”,也能保持宽容与理性,避免过度憎恨。
培养“仁”的修养,首先要学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面对“不仁者”的行为,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批评与谴责,但也要换位思考——“不仁者”之所以做出不仁之事,可能有其自身的原因,如成长环境的影响、道德教育的缺失、生活困境的逼迫等。虽然这些原因不能成为“不仁”行为的借口,但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看待问题,避免因片面的憎恨而失去理性。例如,对于一些因贫困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人,我们既要认识到其行为的危害性,也要关注到他们背后的生存困境,通过社会帮扶与教育改造,帮助他们重新回归正途,而非一味地憎恨与报复。
其次,要培养同理心,学会理解他人的处境与感受。同理心是“仁”的重要体现,它能够让我们超越个人的情绪,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减少因误解与偏见引发的过度憎恨。在当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社会事件与不同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以同理心对待他人,即使面对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也要尊重其表达的权利,避免因观点分歧而产生极端的憎恨情绪。例如,在网络讨论中,对于一些发表错误观点的人,我们可以通过理性的辩论指出其错误,而非进行人身攻击与恶意谩骂,这便是同理心与“仁”的修养的体现。
2.以“智”制怒,保持理性与克制
“智”是孔子提倡的“三达德”(智、仁、勇)之一,指的是智慧与理性。以“智”制怒,就是要运用智慧与理性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避免因“疾之已甚”而采取极端行为。
以“智”制怒,首先要认识到愤怒的危害性。愤怒是一种强烈的负面情绪,过度愤怒不仅会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还会让人失去理性,做出冲动的行为,引发新的矛盾与冲突。孔子曾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意思是说,因一时的愤怒而忘记自己的安危,甚至连累亲人,这不是迷惑吗?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过度愤怒的危害,提醒人们要保持理性,避免被愤怒冲昏头脑。
其次,要学会运用理性分析问题,寻找解决“不仁”行为的正当途径。面对“不仁”行为,愤怒与憎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找到“不仁”行为产生的根源,采取正当的手段予以应对,才能真正维护正义与社会秩序。例如,面对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向有关部门举报、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等方式,促使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而非采取暴力破坏、恶意报复等极端手段;面对官员的贪污腐败行为,我们可以通过信访举报、舆论监督等方式,推动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些正当途径,既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又能避免因“疾之已甚”引发社会混乱。
五、当代启示:孔子“防乱”智慧的现实应用
孔子关于“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的论述,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但其中蕴含的“防乱”智慧,对当代社会治理与个人修养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营养,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类似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对社会治理的启示:平衡民生保障与秩序维护
当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民众的幸福安康。孔子的“防乱”智慧提醒我们,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平衡民生保障与秩序维护——既要通过改善民生缓解贫困,消除“好勇疾贫”的土壤;也要通过完善制度规范行为,遏制“不仁”行为与“疾之已甚”的极端情绪。
一方面,要持续加强民生保障,不断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与幸福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着提高,但贫困问题依然存在,贫富差距、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政府要继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让全体民众共享发展成果;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为民众提供更加坚实的生活保障;要重视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解决民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减少因民生问题引发的焦虑与不满情绪。
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秩序维护,营造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不仁”行为的打击力度,如贪污腐败、违法犯罪、破坏公共利益等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要加强社会治理创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提高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及时发现与化解社会矛盾;要加强舆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