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孔子 “防乱” 智慧:解 “好勇疾贫” 之困(2 / 6)

加入书签

,加入帮派组织,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他们抢劫、盗窃、故意伤害他人,不仅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也毁掉了自己的人生。还有一些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崇尚“丛林法则”,认为“拳头硬才是硬道理”,在商业竞争中采取暴力手段打压对手,在日常生活中因琐事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动辄使用暴力,这些行为都与“义勇”背道而驰,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隐患。

(二)“疾贫”的焦虑:贫困引发的生存危机与心理失衡

“疾贫”,即对贫困的极度厌恶与焦虑,源于人类对生存与尊严的基本需求。贫困不仅意味着物质生活的匮乏,还会导致个体尊严的受损、发展机会的丧失,进而引发心理上的失衡与对社会的不满。当这种焦虑无法通过正当途径缓解时,个体便容易产生极端情绪,甚至采取暴力手段来改变现状。

在春秋时期,民众的“疾贫”主要源于战乱与苛政。长期的战争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粮食短缺,而统治者为了维持战争开支与奢侈生活,又对民众征收沉重的赋税与徭役,让民众陷入“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对贫困的焦虑达到了极点,部分人便选择通过“好勇”的方式来宣泄不满、寻求生存资源。

在当代社会,虽然整体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贫困问题依然存在,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方面,部分地区因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仍有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面临着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部分群体虽然不属于绝对贫困,但与富裕群体相比,在收入、住房、教育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产生了相对贫困的焦虑。这种焦虑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与缓解,容易让个体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甚至诱发极端行为。

例如,一些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因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难以通过知识改变命运,面对贫困的处境与渺茫的前途,他们容易产生自卑、绝望的心理,部分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些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与贫富差距带来的心理落差,对社会产生不满,在遇到不公待遇时,容易采取过激行为来表达诉求,如冲击政府机关、堵塞交通等,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好勇”与“疾贫”的交织:社会混乱的催化剂

“好勇”与“疾贫”单独存在时,或许只是个体的道德问题或生存困境,但当二者交织在一起时,便会产生强大的破坏力,成为社会混乱的催化剂。当个体因“疾贫”而陷入生存危机与心理失衡时,“好勇”所代表的暴力手段便会成为他们眼中“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暴力,才能快速摆脱贫困、宣泄不满,甚至“伸张正义”。

在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的爆发,都与“好勇疾贫”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秦朝末年,统治者施行暴政,赋税徭役沉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汉书?食货志》)。在这种极度贫困的处境下,陈胜、吴广等贫苦农民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口号,揭竿而起,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这场起义最终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也成为“好勇疾贫”引发社会混乱的典型案例。

在当代社会,“好勇疾贫”的交织也可能引发社会问题。例如,一些地区的黑恶势力,便是利用部分贫困民众急于摆脱贫困的心理,以“提供工作”“给予保护”为诱饵,将他们吸纳为组织成员,从事敲诈勒索、寻衅滋事、非法放贷等违法犯罪活动。这些黑恶势力不仅严重危害了当地的社会治安,还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毒瘤。此外,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如个人因贫困而实施的暴力犯罪、群体因不满贫困处境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等,也都与“好勇疾贫”的交织有着密切的关联。

三、解析“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对不仁者的极端憎恨与社会失序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这句话同样深刻揭示了社会混乱的另一重要诱因——对不仁者的过度憎恨。这里的“不仁者”,指的是违背“仁”的道德规范,漠视他人利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人;“疾之已甚”则是指对不仁者的憎恨达到了极端程度,失去了理性,采取了不正当的报复手段。孔子认为,对不仁者的憎恨本是合乎道义的,但如果这种憎恨过度,就会引发社会混乱。

(一)“不仁”的危害:道德失范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不仁者”则违背了这一准则,他们或自私自利,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或残暴不仁,以欺压、剥削他人为乐;或漠视规则,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还冲击了社会秩序,引发了社会矛盾。

在春秋时期,“不仁”的行为主要集中在统治阶层与贵族群体中。部分诸侯与卿大夫为了争夺权力与财富,不惜违背宗法制度与道德规范,弑君夺位、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