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行藏与智勇:夫子的权衡(1 / 4)

加入书签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在杏坛的槐树下,望着颜渊整理竹简的背影,忽然开口:“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颜渊停下手中的韦编,抬头应道:“夫子之道,渊愿行之;若不被用,藏于箧笥亦甘。”一旁的子路按捺不住,握着腰间的剑问:“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转过身,目光落在他的剑柄上:“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记载的这段对话,像一把双刃剑,一面刻着“行藏”的处世智慧,一面铸着“智勇”的行事准则。“用之则行”是进取的担当,“舍之则藏”是退守的坚守;“临事而惧”是审慎的态度,“好谋而成”是智慧的实践。从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到后世的践行,这种“行藏有度,智勇相济”的智慧,始终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指南。

一、用之则行:担当的勇气

“用之则行”的“用”,是被任用、被信任,《说文解字》“用,可施行也”,指获得施展抱负的机会;“行”是践行、推行,《说文解字》“行,人之步趋也”,引申为施展主张。孔子的“行”不是盲目的进取,而是“道”的实践——“士志于道”(《论语?里仁》),当“道”有机会推行时,便“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这种“行”带着明确的价值指向,如《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进取是对天道的呼应。

春秋时期的“用”与“行”,常与政治机遇绑定。孔子五十一岁任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孔子家语?相鲁》),这是“用之则行”的初试;五十六岁“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参与齐鲁夹谷之会,以周礼挫败齐国阴谋,“归而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这是“行”的高峰。他的“行”有清晰的路径:从地方治理到国家政务,从礼仪规范到政治革新,步步围绕“克己复礼”的核心,正如《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行”的前提是自身的正道。

“行”的本质是“道济天下”的担当。《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贡问:“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瑚琏是宗庙重器,而孔子期待的“行”不止于器物之用,而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当冉有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答“教之”(《论语?子路》),从富民到教民,展现“行”的层次——不仅解决物质需求,更要提升精神境界,这种担当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功利。

“行”的考验在逆境中更显珍贵。孔子周游列国时,“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论语?先进》),却始终“讲诵弦歌不衰”。在陈绝粮时,子路愠怒:“君子亦有穷乎?”孔子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这种“穷而不滥”的坚守,让“行”突破了外在条件的限制——即使不被任用,内心的“道”仍在践行,正如《周易?困卦》“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困境中的“行”是精神的坚守。

二、舍之则藏:退守的智慧

“舍之则藏”的“舍”,是不被任用、被舍弃,《说文解字》“舍,市居曰舍”,引申为放弃、不用;“藏”是收敛、蕴蓄,《说文解字》“藏,匿也”,指将才能与主张收敛起来。孔子的“藏”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从容,如《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退守是对时机的尊重。

“藏”的表现形式多样,核心是“守道不辱”。孔子晚年返鲁,“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史记?孔子世家》),这是“藏”的政治选择;他“退而修《诗》《书》《礼》《乐》”,删订六经,这是“藏”的文化实践。《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即使到蛮荒之地,“藏”的也是君子之道,而非随波逐流。

“藏”与“隐”的区别在于“心不隐”。《论语?微子》记载的“隐者”如长沮、桀溺,主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是彻底的归隐;而孔子的“藏”是“道在己身”的坚守——“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文化的火种仍在心中,只是不强行推行。这种“藏”如《礼记?中庸》“道其不行矣夫”的叹息,带着对现实的清醒,却无对理想的放弃。

“藏”的价值在长远传承。孔子整理六经,使“文武之道”不至于“坠于地”(《论语?子张》),这种“藏”比一时的“行”更具生命力。《史记?孔子世家》评价“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他的“藏”为后世“行”奠定了基础——孟子“言必称尧舜”,董仲舒“独尊儒术”,朱熹“集注四书”,都是对孔子“藏”的继承与发扬,正如《周易?系辞》“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藏”是“通”与“久”的过渡。

三、惟我与尔:颜渊与孔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