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至公之境 孔子赞舜禹的执政智慧(2 / 6)
三舍”
等手段夺取霸权,本质上也是为了晋国的私利;鲁国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分公室”
,将鲁国国君的权力与土地瓜分,完全将国家权力视为私产。
这种“私天下”
的政治现实,导致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社会陷入动荡。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推崇“公天下”
的政治理想。
在他看来,舜、禹“有天下而不与”
的境界,正是“公天下”
的完美体现——权力不私享、利益不独占,始终以百姓福祉为根本。
因此,他对舜、禹的赞叹,既是对上古“公天下”
传统的缅怀,也是对当时“私天下”
政治现实的批判,更是对后世为政者树立“公心”
、推行“仁政”
的殷切期望。
二、解析“有天下而不与焉”
:舜、禹执政境界的核心内涵
“有天下而不与焉”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它不仅指舜、禹不将天下视为私产,更包括他们执政时的“无私心”
“无特权”
“重责任”
,是“公心”
“仁心”
“责任心”
的完美统一。
(一)“不与”
的核心:权力不私享,天下为公
“有天下而不与焉”
的核心,是“权力不私享”
——舜、禹虽拥有治理天下的权力,却不将权力视为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而是将其作为“公器”
,用于为百姓谋福祉、为天下谋太平。
1不传子而传贤:权力传承的“至公”
舜、禹在权力传承上的“不与”
,最直接体现在“不传子而传贤”
。
尧禅让天下给舜时,并非没有儿子(丹朱),而是认为丹朱品德与能力不足以治理天下,若传位给丹朱,会导致百姓受苦、天下大乱;舜禅让天下给禹时,同样如此,儿子商均“不肖”
,便毅然将权力传给治水有功、深得民心的禹。
这种“不传子而传贤”
的选择,完全摒弃了“权力私有”
的观念,将天下百姓的福祉置于个人家族利益之上,是“公天下”
的极致体现。
对比后世的世袭制,舜、禹的选择更显崇高。
世袭制下,统治者往往将权力视为家族私产,即便后代“不肖”
,也强行传位,导致“昏君辈出”
,百姓遭殃。
如夏桀、商纣、周幽王等暴君,皆因世袭而登上王位,最终因暴虐无道而亡国,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而舜、禹的“不传子而传贤”
,则确保了权力能落在贤明者手中,实现天下的长治久安。
2不享特权而亲民:执政过程的“无私”
舜、禹在执政过程中,也始终保持“不享特权而亲民”
的作风,不将权力带来的便利与待遇视为个人应得的私利,而是与百姓同甘共苦,深入民间了解疾苦。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在未执政前,便“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
,与百姓一同劳作,体验百姓的生活;执政后,他依然保持简朴的生活,“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饮食简单,却用心祭祀鬼神;穿着朴素,却将祭服做得精美;宫殿简陋,却全力治理水利。
他还“巡守四方”
,走遍天下,考察诸侯的政绩,倾听百姓的声音,解决百姓的困难。
禹更是以“亲民”
“无私”
着称。
在治水过程中,他“身执耒臿,以为民先”
,亲自拿着农具带头劳作,与百姓一同风餐露宿;“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饮食衣着简朴,却将财力都投入到治水工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
,即便路过家门,听到孩子的哭声,也因治水任务紧急而不敢入内,完全将个人家庭情感置于百姓安危之后。
执政后,禹依然保持这种作风,轻徭薄赋,关注民生,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这种“不享特权而亲民”
的执政作风,正是“有天下而不与焉”
的生动体现——权力没有让他们变得贪图享受,反而让他们更加牢记责任,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为百姓谋福祉中。
(二)“有天下”
的责任:掌权即担责,利民为本
“有天下而不与焉”
中的“有天下”
,并非指拥有天下的所有权,而是指承担治理天下的责任。
舜、禹“有天下”
,意味着他们肩负起了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天下和谐稳定的重任,这种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