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雅乐之美 孔子听乐的心灵震撼(1 / 6)

加入书签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论语?泰伯》中的这句赞叹,是孔子对西周雅乐极致魅力的生动描绘。

师挚,作为鲁国乐官中的杰出代表,以精湛的技艺开启整场乐舞;《关雎》之乱,指《关雎》乐曲的终章,曲调恢弘悠扬,意境深远;“洋洋乎盈耳哉”

则是孔子聆听后的直观感受——那美妙的乐声充盈耳畔,令人心潮澎湃,久久难忘。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乐逐渐衰落,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与雅乐,而这句赞叹,不仅是对一次具体听乐体验的记录,更是对雅乐审美价值与教化功能的高度认可。

在当代社会,随着多元音乐文化的兴起,传统雅乐逐渐淡出大众视野,重新审视孔子这句箴言,探寻雅乐的魅力与价值,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当代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溯源:春秋时期的雅乐文化与师挚其人

要理解孔子“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的赞叹,先需要回到春秋时期的雅乐文化背景,厘清雅乐的内涵、功能,以及乐官师挚的角色与地位——只有置身于特定的文化语境,才能真正体会孔子听乐时的震撼与对雅乐的推崇。

(一)春秋时期的雅乐:礼仪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雅乐,是西周时期形成的宫廷正统音乐,与“礼”

紧密结合,是礼仪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并非单纯的音乐形式,而是集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涵盖了祭祀、朝聘、宴饮、射礼等多种礼仪场景,承担着沟通人神、规范秩序、教化人心的重要功能。

西周时期,雅乐的创作与表演有着严格的规范。

在内容上,雅乐多取材于《诗经》中的《雅》《颂》篇章,歌词蕴含着对先祖的赞颂、对时政的歌颂、对道德的倡导,如《周颂》中的《清庙》《维天之命》等,用于祭祀先祖,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大雅》中的《文王》《大明》等,歌颂周文王、周武王的功德,传递“仁政”

“德治”

的理念。

在形式上,雅乐的乐器以编钟、编磬、琴、瑟、笙、箫等为主,曲调庄重典雅、节奏舒缓平稳,舞蹈动作整齐划一、雍容华贵,与礼仪的庄重氛围相契合。

雅乐的核心功能在于“教化”

——通过音乐与礼仪的结合,潜移默化地向民众传递道德规范与社会秩序。

西周统治者认为,雅乐能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礼记?乐记》),通过庄重典雅的乐声,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守等级秩序,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雅乐被视为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礼乐制度逐渐瓦解,雅乐也面临着衰落的危机。

一些诸侯与卿大夫不再遵守雅乐的规范,转而追求通俗易懂、节奏明快的“郑卫之音”

(民间音乐),雅乐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孔子一生推崇周礼,对雅乐的衰落深感痛心,他曾感叹“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论语?阳货》),认为“郑卫之音”

放纵淫靡,会败坏社会风气,而雅乐的庄重典雅才是正道。

因此,当孔子听到师挚演奏的雅乐时,才会出“洋洋乎盈耳哉”

的赞叹——这不仅是对乐声之美的欣赏,更是对雅乐正统地位的肯定与对礼乐文化的向往。

(二)师挚:春秋时期的雅乐传承者

师挚,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乐官,也是当时着名的音乐家,以精湛的雅乐演奏技艺闻名。

在西周与春秋时期,乐官是雅乐的主要传承者与表演者,负责宫廷礼仪中的音乐演奏、乐舞编排以及音乐教育等工作。

他们不仅需要具备高的演奏技艺,还需要熟悉礼仪规范,能够根据不同的礼仪场景选择合适的乐曲与舞蹈。

师挚作为鲁国乐官中的杰出代表,对雅乐的传承与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论语》记载,孔子曾多次与师挚交流音乐,对他的技艺与品德极为认可。

“师挚之始”

中的“始”

,指的是乐舞的开篇部分,通常由乐官亲自演奏,奠定整场乐舞的基调。

师挚以精湛的演奏技艺开启乐舞,其乐声庄重典雅、意境深远,瞬间将听众带入礼仪的庄重氛围中,为整场乐舞奠定了完美的开端。

除了演奏技艺高,师挚还注重雅乐的教化功能。

他在演奏雅乐时,不仅追求乐声的美感,更注重通过乐声传递道德理念与社会秩序。

例如,在演奏《关雎》时,师挚通过悠扬舒缓的曲调,展现《关雎》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的情感,引导听众树立健康的婚恋观与道德观。

孔子对师挚的这种演奏理念极为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