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从孔子奢俭之论悟处世智慧(1 / 8)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述而》中,孔子一句“奢则不孙,俭则固。
与其不孙也,宁固”
,如同一把精准的标尺,丈量着春秋时期社会风气与个人修养的边界。
短短十二字,既点出了“奢侈”
与“节俭”
两种生活态度所带来的不同后果,更阐明了孔子在二者之间的明确取舍——与其因奢侈而僭越失礼、丧失本分,不如因节俭而显得简陋朴素、坚守底线。
这一论断并非简单的消费观念说教,而是孔子对“礼”
的坚守、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社会秩序维护的深刻思考。
透过这句话,我们得以窥见春秋时期的社会风貌,理解孔子思想中“礼”
与“德”
的紧密关联,更能从中汲取对当代人生活态度、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启示。
一、春秋语境下“奢”
与“俭”
的内涵与社会背景
要真正理解孔子“奢则不孙,俭则固”
的论断,先需置身于春秋时期的社会语境,厘清“奢”
与“俭”
在当时的具体内涵,以及这两种生活态度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结构生剧烈变动,经济展不平衡加剧,“奢侈”
与“节俭”
不仅是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更与社会等级秩序、道德伦理紧密相连,成为反映社会风气的重要风向标。
(一)“奢”
的内涵:僭越礼制与过度消费
在春秋时期,“奢”
(奢侈)的核心内涵并非单纯的“花费多、生活阔绰”
,而是与“礼”
紧密挂钩,特指“僭越礼制的过度消费”
。
西周以来形成的“礼乐制度”
,对不同等级的贵族在衣食住行、祭祀宴饮、器物用度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得随意逾越。
例如,在服饰上,天子穿“衮服”
(绣有龙纹的礼服),诸侯穿“玄纁”
(黑色与浅红色的礼服),大夫穿“裨衣”
,士穿“朝服”
,不同等级的服饰颜色、纹样、材质都有明确区别;在饮食上,天子“食太牢”
(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少牢”
(羊、豕二牲),大夫“食特牲”
(一牲),士“食鱼炙”
,饮食的规格与种类也严格遵循等级制度;在器物用度上,天子用“九鼎八簋”
(祭祀或宴饮时使用的礼器),诸侯用“七鼎六簋”
,大夫用“五鼎四簋”
,士用“三鼎二簋”
,礼器的数量与规格直接体现着使用者的等级身份。
然而,到了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权威衰落、诸侯势力崛起,“礼崩乐坏”
的局面日益严重,许多诸侯、大夫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势与财富,开始突破礼制的限制,进行过度消费,即“奢”
。
例如,鲁国的季孙氏身为大夫,却“八佾舞于庭”
(使用天子规格的乐舞),孔子对此愤怒地指责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齐国的管仲生活奢华,“筑三归之台,塞门反坫”
(修建豪华的台阁,设置诸侯才能使用的塞门与反坫),虽有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功绩,却也因僭越礼制而受到后世的批评;卫国的卫懿公喜好养鹤,甚至给鹤配备大夫级别的车马与俸禄,导致国家财力空虚,最终在狄人入侵时因百姓不愿出战而亡国,成为“奢侈亡国”
的典型案例。
在孔子看来,这种“奢”
的危害远不止于“浪费财富”
,更在于它破坏了“礼”
所维系的社会等级秩序——当低等级贵族僭用高等级贵族的消费规格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等级界限被模糊,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同时,“奢”
还会导致个人品德的堕落,使人沉迷于物质享受,丧失对“礼”
的敬畏与对道德的坚守,变得傲慢无礼、目中无人,即“奢则不孙”
(“不孙”
即“不逊”
,指傲慢、僭越)。
(二)“俭”
的内涵:恪守本分与适度消费
与“奢”
相对,春秋时期的“俭”
(节俭),核心内涵也并非单纯的“吝啬、省钱”
,而是“恪守礼制本分的适度消费”
,即根据自己的等级身份与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消费,不铺张浪费,不追求出本分的物质享受。
在“礼”
的框架下,“俭”
是一种符合道德规范的生活态度,体现着对等级秩序的尊重、对个人品德的约束,以及对资源的珍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