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好古敏求 夫子的求知路(1 / 9)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鲁哀公十四年的暮春,鲁国曲阜的藏书室里弥漫着陈旧的竹简气息。
孔子盘腿坐在铺着莞席的矮榻上,面前摊开的《尚书》竹简已有多处磨损,最上面的“尧典”
篇,“克明俊德”
四个字被摩挲得亮,竹纤维的纹路像老人手上的青筋。
他右手握着青铜刀笔,笔尖在“以亲九族”
的“亲”
字上悬停片刻,然后轻轻刮去旁边一个模糊的墨点——那是多年前批注时不小心蹭上的。
子张跪在案前研墨,墨锭在陶砚里研磨出细腻的黑色,他见夫子对着一片竹简出神,那竹简边缘已经开裂,用细麻绳捆了三道,便轻声问:“夫子洞悉古今,从尧舜到商周的礼乐无所不通,莫非生而知之?”
孔子抬起头,阳光透过木窗棂在他花白的鬓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一点墨痕。
他放下刀笔,指了指满室堆叠的竹简——这些竹简从墙角一直堆到屋顶,有的用韦绳捆着,有的用麻绳系着,上面标注着“诗”
“书”
“礼”
等字样。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记载的这句自白,像一把青铜钥匙,打开了孔子求知的心扉。
“非生而知之”
不是故作谦虚的客套,是对知识来源的理性认知——就像他手里的竹简,每一个字都需要刻上去,而不是天生就有;“好古”
不是对过去的盲目迷恋,是对传统智慧的尊重,如同农民珍惜祖辈传下的农具;“敏以求之”
不是笨鸟先飞的勤奋,是“学而不厌”
的执着,像匠人打磨玉器,日复一日不知疲倦。
这种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藏着儒家“学而知之”
的密码: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天赋的高低,而在于后天的勤勉,正如《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无论通过何种途径获得知识,最终的价值是相同的。
从孔子摩挲的竹简到当代图书馆的书籍,这种“好古敏求”
的精神始终是文明传承的动力。
一、非生而知之:对天赋神话的破除
“生而知之”
在先秦时期是人们对“圣人”
的普遍想象。
《周易?系辞》记载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不需要学习就能洞察天地规律;《帝王世纪》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天生就具备辨识药性的能力。
这些传说中的圣人被认为是“生而知之”
的典范,仿佛他们的智慧是与生俱来的礼物。
孔子却明确否认自己属于此类。
《论语?季氏》中,他将认知途径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他承认“生而知之”
是最高境界,但并不认为自己达到了这种境界。
这种否认不是谦虚的客套,而是对知识来源的清醒认知——就像他在《论语?子罕》中说的“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面对普通人的提问,他并非凭借天赋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追问正反两面来探求真相,这种“无知”
的坦诚,恰恰证明了他“非生而知之”
。
孔子的“非生而知之”
有诸多具体实践佐证。
年轻时,他“入太庙,每事问”
(《论语?八佾》),在鲁国的太庙参加祭祀典礼时,对每一项礼仪都要详细询问:祭品如何摆放,乐舞如何编排,司仪如何致辞。
有人在背后嘲笑:“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论语?八佾》)鄹人是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任鄹邑大夫,这些人嘲讽孔子出身低微却装作知礼。
孔子听到后坦然回应:“是礼也。”
(《论语?八佾》)——我询问的正是礼的细节,这本身就是知礼的表现。
这种不耻下问的态度,与“生而知之”
的天赋神话形成鲜明对比。
中年时,孔子向师襄子学琴的经历更能说明问题。
《孔子家语?辩乐》记载,师襄子教他一曲子,他练了十天还在重复同一。
师襄子说:“可以益矣。”
(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答:“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我已经熟悉曲调,但还没掌握弹奏的技法)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说:“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又答:“丘未得其志也。”
(还没领悟曲子表达的情感)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