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闻韶忘味 乐的极致(1 / 5)

加入书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鲁昭公二十五年的暮春,孔子在齐国高昭子的府邸听到《韶》乐。

乐工们演奏的玉磬声从正厅传来,清越如鹤鸣九皋,他驻足阶下,手中的熟肉在齿间渐渐失了滋味。

三个月后,子贡在临淄的市集上买了新鲜的豚肉,孔子尝了一口,忽然笑道:“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记载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正是这段沉醉的凝练。

“闻韶”

不是简单的听觉体验,而是“乐与政通”

的深刻共鸣;“忘味”

不是味觉的失灵,而是精神被更高境界吸引的自然结果。

这种对艺术的极致沉醉,藏着儒家“礼乐合一”

的密码:真正的艺术能越物质欲望,在心灵深处唤醒对“善”

的向往,正如《礼记?乐记》“乐者,德之华也”

,音乐是道德绽放的花朵。

从孔子的齐国听乐到当代的音乐厅,这种“闻韶忘味”

的感动始终是人性升华的阶梯。

一、《韶》乐:跨越千年的文明回响

《韶》乐作为虞舜时期的乐舞,在儒家典籍中被奉为“尽善尽美”

的典范。

《说文解字》“韶,虞舜乐也”

,从音,召声,本义是“继也”

(《白虎通?礼乐》),象征舜继承尧的德政。

《尚书?益稷》记载“《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演奏九遍后有凤凰来舞,可见其神圣性。

孔子所闻的《韶》乐,是齐国乐官传承的古乐,保留着“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益稷》)的原始风貌,既有乐器合奏,又有舞蹈表演,是集诗、乐、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春秋时期的《韶》乐结构,蕴含精密的礼乐逻辑。

《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韶》乐位列第四,属“文舞”

(执羽旄),与《武》乐(执干戚)的“武舞”

相对。

其演奏需“八佾”

(六十四人),对应天子礼制,齐国作为诸侯本不可用,却因“太公之封”

特许保留,这也是孔子能在齐国听到《韶》乐的原因。

《韶》乐的乐章分“九成”

(九段),每段以不同乐器主导:初段用埙篪合奏,仿天地初开;中段加入编钟,喻万物生长;末段玉磬收束,象征王道大成,这种结构暗合“天人合一”

的宇宙观。

《韶》乐的“善”

与“美”

,在孔子那里有明确所指。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美”

指艺术形式(旋律、舞蹈、乐器)的完美,“善”

指道德内涵(尧舜禅让的仁政)的崇高。

《韶》乐歌颂“揖让而升,下而饮”

(《论语?八佾》)的禅让美德,与《武》乐赞美“武王伐纣”

的征伐不同,这也是孔子偏爱《韶》乐的核心原因——艺术的极致应与道德的极致相统一,正如《周易?豫卦》“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音乐是道德的载体。

《韶》乐的传承与演变,折射出礼乐文化的兴衰。

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韶箾》(即《韶》乐),叹曰:“德至矣哉!

大矣!

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

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

可见春秋晚期《韶》乐仍存;秦始皇“焚书坑儒”

后,《韶》乐失传,仅留文献记载;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

(《汉书?艺文志》),试图复原却已失其真。

但《韶》乐所代表的“乐与德通”

理念,通过《礼记?乐记》等典籍传承下来,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

二、闻韶忘味:感官的臣服与心灵的觉醒

“三月不知肉味”

的“不知”

,不是味觉失灵,而是注意力的转移。

《说文解字》“知,识也”

,指感知与认知,孔子的“不知肉味”

是因《韶》乐占据了全部心神,使味觉感知退居次要。

现代神经科学研究现,人在专注于某一强烈体验时,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

会被抑制,其他感官的信号处理会减弱,这与孔子的体验一致——当《韶》乐的美感冲击足够强烈,味觉的信号便被大脑选择性忽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