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束修之外 教育的温度(1 / 7)

加入书签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在鲁国阙里的学堂,晨光透过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菱形的光斑。

三十余张蒲席沿墙摆放,有的边缘已磨出毛边。

一个穿着粗麻短褐的少年站在门口,手里攥着用青布包好的十条干肉,指节因用力而白,额头渗着汗珠。

弟子们正在诵读《诗经?卫风》,见他局促不安地扒着门框,有人停下吟诵,低声议论:“这不是东巷卖草鞋的阿丘吗?他来做什么?”

孔子放下手中的竹简,竹片相互摩擦出清脆的声响。

他抬眼望向少年,目光温和如春日融冰:“进来吧,愿学便有教诲。”

《论语?述而》记载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正是这一场景的生动注脚。

“束修”

是十条干肉,在春秋时期是中等家庭能承受的拜师礼;“未尝无诲”

是从未拒绝教诲的承诺。

这句话的核心,不是计较礼物的轻重,而是宣告一种颠覆性的教育理念——“有教无类”

只要怀揣求学的诚意,无论出身贵贱、家境贫富、资质智愚,都能沐浴在教育的阳光里。

从孔子的学堂到当代的课堂,这种“束修之外”

的教育温度,始终是文明传承最温暖的光芒。

一、束修:求学诚意的象征

“束修”

的“束”

是“捆绑”

之意,《说文解字》“束,缚也”

,像用绳索捆扎木柴的形状;“修”

是“干肉”

,《礼记?内则》“牛修,鹿脯,田豕脯,麋脯,麇脯”

,指经腌制、捶打、晾干的肉条,便于储存。

十条干肉扎成一束,便是“束修”

在春秋时期,这是人际交往中表达敬意的标准薄礼,《仪礼?士相见礼》记载“士相见之礼,挚,冬用雉,夏用腒。

左头奉之,曰:‘某也愿见,无由达。

某子以命命某见。

’主人对曰:‘某子命某见,吾子有辱。

请吾子之就家也,某将走见。

’”

可见不同身份有不同贽礼,士用雉或干雉(腒),而束修是更普遍的礼物,《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修、一犬赐人”

,说明束修常与酒、犬并列作为馈赠,既不失礼,又不昂贵。

“自行束修”

的“自行”

二字,暗藏着教育的主动性原则。

学生需主动带着束修登门求学,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尊师重道”

的表态——承认知识的价值,尊重教师的劳动。

孔子则以“吾未尝无诲”

回应,形成“学生有诚意,教师有回应”

的良性互动。

这种互动中,束修是有形的纽带,连接着求学的渴望与教诲的热忱;而背后无形的,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的精神共鸣,正如《周易?兑卦》“君子以朋友讲习”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心灵的相遇与对话。

春秋时期的教育资源被贵族牢牢垄断,“学在官府”

是铁律。

《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这里的“国之子弟”

仅指卿大夫子弟,平民子弟“庶人在官者”

只能学习职业技能,无权接触礼乐典籍。

《礼记?王制》明言“庶人不议,非礼也”

,平民连议论礼仪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系统学习。

孔子“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的宣言,如同一道惊雷划破垄断的夜空。

束修的低成本(据《管子?轻重甲》记载,春秋时期“一犬直一壶酒”

,束修价值约等于半只犬)使平民子弟有机会跨越阶层壁垒,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论语?雍也》),家境贫寒却能备齐束修,正是这种打破壁垒的生动例证。

孔子对束修的态度,在弟子身上有鲜活体现。

子路初见孔子时“冠雄鸡,佩豭豚”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头戴雄鸡装饰的帽子,佩戴野猪形状的佩饰,带着一身勇武之气,显然没准备束修,孔子却接纳了他,引导他“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先进》);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论语?先进》),家境富裕,所献束修或许是更精美的脯肉,孔子却同样严格要求,当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孔子回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论语?学而》),不因礼物轻重区别对待。

这种平等,让束修彻底回归“诚意象征”

的本质——就像现代学生向老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