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27章 局 平衡的探索月球生态的修复实验(2 / 2)
p>
“我们终于走出了资源掠夺的死循环。”
最大的个人股东在全息会议上感慨,他调出的对比图显示,传统开采模式下的收益曲线像陡峭的悬崖,达到顶峰后迅坠落;而生态修复模式的曲线则是稳步上升的斜坡,带着可持续的韧性。
会议室中央的展柜里,林昭远的《地外生态笔记》被灯光照亮,封面磨损的边角贴着金色胶带,像给珍贵的遗产镶上边框。
林望舒翻开父亲笔记的第37页,泛黄的纸页上画着地月能量循环的草图,旁边批注着:“真正的星际文明,不是征服而是共生。”
这个十年前的构想,如今已在中非清洁能源合作中实现——月球提供无污染能源,地球提供生态修复技术,形成完美的闭环。
笔记里夹着的能量传输公式,与现在清洁能源站的运行参数惊人吻合,仿佛父亲早已预见这一天。
联合国月球事务委员会的验收团队抵达时,正赶上“生物互联网”
的全面测试。
科学家们在地月两端同时释放数据包,月球的苔藓传感器与地球的平衡草监测仪实时互动,传输的不仅是生态数据,还有非洲孩子的画作和月球作物的生长视频。
当测试成功的消息传来,验收组组长在报告上签字时,笔尖停顿在“人类文明新形态”
的标题下,久久无法落下。
周星辰的抗辐射作物迎来第二波丰收。
这次收割的小麦将用于制作“地月友谊面包”
,一部分留在月球基地作为纪念,另一部分通过货运飞船送往地球,分赠给参与项目的17个国家代表。
面包的包装纸上印着林昭远的名言:“宇宙中最珍贵的不是资源,是跨越星辰的善意。”
当第一批面包在联合国总部分享时,非洲代表咬下的瞬间,眼眶突然湿润——那味道里有家乡小麦的清香,也有月球土壤的独特气息。
林望舒在指挥中心的荣誉墙上新增了一块显示屏,实时播放非洲村庄的用电变化:夜晚的灯光从零星几点扩展成成片的光晕,学校的实验室亮到深夜,医疗站的冷藏设备让疫苗不再失效。
最动人的是孩子们的学习数据,有了稳定电力后,偏远地区的升学率提升37,其中三个孩子的量子物理论文还获得了国际奖项。
“这才是月球开的意义。”
林望舒对着屏幕轻声说,父亲的笔记在灯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
深夜的月球基地格外安静,只有生态循环系统的嗡鸣和数据传输的滴答声。
林望舒调出父亲未寄出的信,那句“别太拼命,安全第一”
的字迹旁,他贴上了清洁能源站的实时数据图。
月光透过观测窗洒进来,将两代人的笔迹和数据曲线重叠在一起,形成奇妙的和谐。
远处的共生田里,应急灯出柔和的绿光,照亮正在生长的新一季麦苗,像一片等待黎明的希望之海。
王星宇和苏玥的联合报告在终端弹出,两个少年优化的量子加密算法让地月数据传输的能耗降低42,而新培育的平衡草品种能在月球土壤中自然生长,成为“生物互联网”
的天然中继站。
“下一步计划培育能开花的品种,”
苏玥的全息影像举着种子样本,“让月球也能看到地球的颜色。”
背景里,749局的年轻研究员正在调试新的生态传感器,每个人的制服上都别着微型玉琮徽章。
地球的清晨与月球的黄昏同时出现在观测窗的两侧。
林望舒看着东边地球升起的蓝色弧线,又望向西边月球落下的红色地平线,突然明白父亲笔记里的深意——地月本就是命运共同体,生态修复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明选择。
当他在生态日志上写下“平衡之道,生生不息”
时,共生田的小麦仿佛感应到什么,集体微微倾斜,形成指向地球的波浪,像在进行一场跨越38万公里的致敬。
星际拓荒的新logo在全球同步更新,旧的采矿钻头图案被替换成地月相拥的剪影,背景是淡紫色的麦田和绿色的苔藓网络。
林望舒在布仪式上说:“月球不是资源库,而是文明的镜子,照见人类能否学会与宇宙和谐共处。”
全息屏幕上,非洲村庄的灯光与月球基地的生态灯同时闪烁,形成跨越星辰的生命节律,在寂静的宇宙中传递着希望的信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