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华夏强势崛起(三)(1 / 2)

加入书签

1990年华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最大竞争优势,是劳动力成本极低。

根据国际比较数据,1990年华夏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月薪,仅为漂亮国的1\/40,这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核心竞争力。

具体来看,华夏制造业,每小时劳动成本仅为0.2美元。

而漂亮国、倭国等发达国家,却是接近每小时13美元。

东亚\"四小龙\"为3-4美元,墨西哥的成本,是香港的一半。

从相对比例看,华夏的劳动力成本,不到德美倭等发达国家的2%,只有\"四小龙\"的7%左右,接近墨西哥费用的1\/6。

这种成本优势,不仅体现在工资水平上,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华夏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农产品原料价格低廉。

这为轻工业品和加工食品生产,提供了成本优势。

与发达国家相比,华夏的土地价格和厂房租金都非常便宜,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固定成本。

虽然1990年,华夏能源价格已经开始改革,但与国际市场相比,工业用电、用煤价格仍然较低。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华夏已经建立起从原材料生产,到最终产品的完整产业链。

特别是在轻工业和食品加工领域。

从上游的原料种植、养殖,到中游的加工制造,再到下游的包装、运输、销售。

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在一些地区,相关产业已经开始集聚。

广东的家电产业集群、浙江的纺织产业集群、福建的鞋类产业集群等。

这些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分工协作,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90年各种运输工具,完成的货物周转量,达到亿吨公里,比1985年增长45.3%。

其中铁路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公路亿吨公里,水运亿吨公里。

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6亿吨。

虽然通讯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但在一些沿海城市和主要出口基地,通信条件已经有了明显改善,基本能够满足对外贸易的需要。

电力供应基本充足,90年发电量达到6180亿千瓦小时,其中水电1260亿千瓦小时,基本能够满足工业生产需要。

90年实行的外汇留成制度规定,一般商品出口收汇上缴中央50%。

其中有偿上缴30%,外贸出口企业20%,出口供货企业10%,上缴地方政府10%,企业留成40%。

这种制度安排,既保证了国家外汇收入,又给予了企业一定的外汇使用权,提高了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

在今年华夏全面实行出口退税制度。

对出口商品退还各道生产环节的产品税,和流通环节的营业税,实行增值税的退还增值税。

这一政策有效降低了出口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国家还为出口企业提供优惠的信贷支持,帮助企业解决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出口项目,国家还提供专项贷款支持。

对于出口创汇成绩突出的企业和个人,国家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这种政策激励了企业和个人,扩大出口的积极性。

今年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经营的工业增长56%。

这些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提升华夏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质量意识开始觉醒,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产品质量。

一些企业开始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建立质量控制体系。

在家电、纺织等领域,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海尔冰箱在1990年首次出口德国时,通过严格的质量检验,证明了华夏产品的质量实力。

轻工业品、加工食品,和粮食出口,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巨大。

这些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仅纺织业一个行业,1990年就有约5000万工人,占全国工业就业人数的很大比重。

食品加工业职工人数,达到192万人。

加上相关的包装、运输、销售等行业,直接就业人数超过6000万。

这些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上游原材料生产、下游销售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间接就业机会。

据估算,与出口相关的间接就业人数,可能是直接就业人数的2-3倍。

出口产业的发展,对一些地区的就业贡献尤为突出。

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由于出口加工业发达,吸纳了大量本地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

深圳1990年外商投资工业产值106.9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6.28%,工业中出口产值102.6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3.7%,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轻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